close
破斥蕭平實邪見 卷十一 伍,萧平实于佛法中建立“有所得”,得于“阿赖耶识”故 如蕭平實邪見:“第八識自體性,不論是在因地或在果地,恒住如是真如法性”。 此等言論,只有“第八識自體性”、“真如法性”二者具足差異,始能建立“恒住”義。 若“第八識自體性”既是“真如法性”,則不需要建立“恒住”義。如何能說這個是瓶子虛空,恒住於房屋虛空?!如何能說豆蟲蛀食黃豆所成空,令虛空增加?! 由此可知,蕭平實建立“阿賴耶識一定是常住法”之目的,是想在“無所得”佛法中,建立“有所得”邪見,所謂“阿賴耶識”是彼所得。 然而,佛陀於無量經中說“無所得法”,乃至佛陀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無有少法可得。如經雲: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佛教經典《心經》中,早就明說。實相、空、真如中無第八識、無意、無意識界……。如下文: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由此可知,蕭平實與佛陀爭,與佛教爭,與三寶爭。此是不善思維所起邪見,是有罪思擇所起邪說,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陸,萧平实偏执“ 第八识自体性、真如法性”是有为法 若蕭平實所執“第八識自體性”、“真如法性”非是“有為”法,則不能建立“第八識自體性,不論是在因地或在果地,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之邪見。複不能建立“如來能遍十方世界現化身故,……,其七六五識與此方應身中之真如非一非異”等邪說。 何以故? 唯,有為法,才有“相容”義。若無為法,尚無“方位、處所”等——“心不相應行法”、有為相,如何建立“相在、相容”等義?! 因蕭平實不曾開悟,不解諸法實相,是故建立:能住——“第八識自體性”,所住——“真如法性”;此是不善思維所起邪見,是有罪思擇所起邪說,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複次,如經雲: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蕭平實畏懼畢竟空,因此拼命抓住“第八識自體性”內執為“我”。在蕭平實的認知裡,根本不認為如來果地已經轉“五六七八識”為“大圓鏡智等四種妙智”境界,偏執諸佛如來都還有“五六七八識”在運作。 蕭平實是想憑藉“第八識自體性”,進入涅槃。而不知有“能入、所入”則屬無明煩惱境界,與涅槃背道而馳,越修越偏。 柒,無第八识,誰生出七六五識? 蕭平實胡說八道: [略答:如來能遍十方世界現化身故,說其真如遍一切處,以其七六五識流注十方世界化現時,其七六五識與此方應身中之真如非一非異故,說其真如遍十方界;非謂遍滿虛空,不應隨言取義。]A07:《平實書箋》2009繁簡版.CHM;十六(240頁~243頁); 既然如來都成佛了,那麼早就應該轉“五六七八識”為四智,怎麼還有“七六五識流注十方世界化現”?!沒有生滅的第八識,何處出生的“七、六、五識”?! 真如是沒法出生“七六五識”的,因為蕭平實說: [既然一切法以真如為究竟歸依處,而真如則須以阿賴耶識心體為歸,由阿賴耶識心體及其所含藏之生滅門種子流注等,方能顯示真如性相;]《A25:《真假開悟》2009繁簡版.CHM》第六章 表相歸依與實義歸依;第二節 真如為究竟歸依處─轉依第八識之真如性─滅阿賴耶; 所以,不難看出,蕭平實被自己的胡言亂語,繞迷糊了。既然“真如則須以阿賴耶識心體為歸”,而且“七六五識與此方應身中之真如非一非異”,那麼蕭平實認知的“真如”不過和“七六五識”,處在生、滅法,且依屬於他的級別。只不過,“真如”拘在身內,是“阿賴耶識”所“顯”,“七六五識”是“阿賴耶識”所“生”罷了。 這與佛教“真如”義理差距實在太大,根本不是一個屬性。 何謂佛教“真如”? 【真如】 離妄曰真,不異曰如。即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如上可知,佛教真如是“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十方世界、虛空是真如所現。因此,佛教真如不具備“方、時、數、和合(心不相應行法)”等有為、生滅相,更不可能縮在身內,隨身往來、坐臥。 (廿一)蕭平實的“真如”和“第八识”互相當“爹” 自吹“二地、三地、法王”的蕭平實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是“真如”祂“爹”。如下: [既然一切法以真如為究竟歸依處,而真如則須以阿賴耶識心體為歸,由阿賴耶識心體及其所含藏之生滅門種子流注等,方能顯示真如性相;如是現觀一切法中之第八識真如性而轉依之,方能次第進修而轉阿賴耶識心體為異熟識、無垢識,最後成就究竟佛道。故說一切佛法以阿賴耶識為體,故說一切染淨諸法以阿賴耶識為體,真如亦攝在一切染淨諸法中故。]《A25:《真假開悟》2009繁簡版.CHM》第六章 表相歸依與實義歸依;第二節 真如為究竟歸依處─轉依第八識之真如性─滅阿賴耶; 自吹“二地、三地、法王”的蕭平實,說“真如”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祂“爹”如下: [第八識自體性,不論是在因地或在果地,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即使是在因位中之凡夫位,含藏著七識心之染汙種子,然第八識心體之現行配合七識心而現起無漏有為法的運作時,卻一向恒住於自體之真如法性中。]《A25:《真假開悟》2009繁簡版.CHM》第六章 表相歸依與實義歸依;第三節 離心意識─略說二乘涅盤與究竟地之真如; 蕭平實學唯識都學“殘”了,搞出“漿糊”邏輯來忽悠“正覺同修會”的教徒。他前面說:“真如、七六五識以阿賴耶識為體、以阿賴耶識心體為歸”,後面卻改口說:“第八識自體性恒住真如法性中”。 蕭平實這樣建立的自相矛盾的荒謬知見,實在令人嗤笑。並且,既然蕭平實認為“真如”住在身體內,那麼“第八識”又是住在“真如”中,那麼“第八識”和“真如”的邊界在哪裡?!大小如何?!不然如何界定“第八識”是住在“真如”中?! 而在《楞嚴經》中佛陀否定了阿難尊者認為“真心(真如、如來藏)”在身內、身外、中間、六根等處的邪見。 由此可知,蕭平實,一,未曾讀懂過《楞嚴經》;二,所謂“真如”在身內的言論屬於邪見,不名正見。 既然蕭平實建立“第八識,真如”具有“相在”義,那麼蕭平實的“第八識,真如”雙雙墮入有為、生滅法中,只有生滅法才具有“邊界、大小、相容、相在”等相。 (廿二)萧平实的倉庫——“真如” 蕭平實在面對質問之下,慌忙創建許多新名詞來遮掩其毫無修證的事實。在被他忽悠之前,再溫習一下什麼是“真如”。 【真如】 離妄曰真,不異曰如。即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自吹“二地、三地、法王”的蕭平實誑言:“而第八識心體所出生之色身、七轉識及一切法,皆是生滅無常故,般若諸經依如是第八識之真如性而說蘊處界等一切法空,依第八識心體之常住性而說無世間法亦無出世間法,無有漏法亦無無漏法,真如雖在世出世間一切法相上顯現,而不墮世間出世間法之任何一法中故。” 如上蕭平實於“第八識心體、第八識之真如性、一切法空”等佛教名詞,迷亂無知。 如果非要給“第八識(心王)”找出個“心體”來,那麼只能是“空”—— 寂滅、真如之異名。如經雲: 【是菩薩尚未得無所從生法樂,于中立信,諸法本空,是菩薩尚未得阿惟越致,信諸經法本無如泥洹,是菩薩尚未得入阿惟越致地,隨是法教立,疾得阿惟越致。】《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強弱品第二十四; 【知俗與道諸法本空。如本無住不起不滅。是為泥洹。】《佛說法律三昧經》吳月支國居士支謙奉 詔譯; 顯然,“諸法本空”的“諸法”,是包括“五、六、七、八識”的,而蕭平實卻非常排斥佛教“空”義。 空並非是“無”, 而蕭平實如此排斥於佛教“空”義,無非是認定“第八識”是“有”,執“第八識”為“我”,沉迷“有所得法”罷了。 如上可知,“真如”才是不生不滅之常住法。若言還有不生不滅法如:空、涅槃、寂滅、本際、如如、如來、實相、圓覺、大光明藏……,當知皆“真如”之異名。 也可以說“真如”是不生不滅的:空、涅槃、寂滅、本際、如如、如來、實相、圓覺、大光明藏……祂們的異名。何以故? 不生不滅,無有二故,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故。如經雲: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妙法蓮華經》卷第三;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藥草喻品第五; 然而,如前文“(十八)、 (十九)”二篇中,蕭平實建立如下可笑言論: 1,“阿賴耶這個(能藏、所藏、執藏)體性是可以滅掉的,所以方便叫作生滅法。”; 2,“第八識自體性,不論是在因地或在果地,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 3,“第八識心體之現行配合七識心而現起無漏有為法的運作時,卻一向恒住於自體之真如法性中。”; 4,“阿賴耶識一定是常住法,”; 5,“阿賴耶識是生滅法,阿賴耶識心體不是生滅法”; 6,“般若諸經依如是第八識之真如性而說蘊處界等一切法空,” 7,“依第八識心體之常住性而說無世間法亦無出世間法,” 如上皆是邪說,非是正解。 壹,阿赖耶识是生灭法 蕭平實幾乎在每本著作上,都對“正覺同修會”鼓吹“阿賴耶識一定是常住法”,隨著別人的質問。慌忙改口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阿賴耶識心體不是生滅法”,實屬自相矛盾,言不及義。 且,阿賴耶識(心王)具足遍行五法、心不相應行法等,往來生死,具足生滅之相,如何不是生滅法?! 可笑的是,至今,“正覺同修會”一干人等,仍高舉蕭平實依身見建立之“阿賴耶識不是生滅法、阿賴耶識一定是常住法”的“常”見,四處爭辯——名為掩耳盜鈴者。 貳,如來果地沒有阿赖耶識(能藏、所藏、执藏)的体性 如來果地“識藏習滅究竟清淨”。即“阿賴耶這個(能藏、所藏、執藏)體性是滅掉的”。根本不存在果地的“第八識自體性,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的荒誕言論! 蕭平實的言論如此的顛三倒四,自相矛盾,已經難以自圓其說了。 三,“真如法性”里装了“第八识自体性” 如果蕭平實的“第八識自體性,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的言論成立,那麼“第八識自體性、真如法性”,二者必定是相異之二法,因此才能建立“相在”之義。即:“第八識心體”住在“真如法性”中。 然而,“心心所法”包括“第八識”。畢竟不可得,無內無外。如何能住在“真如法性”中?如何將不可得法,安放於不生不滅的“真如法性”中?如經雲: 【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觀心品第十; 是故,蕭平實“第八識自體性,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名為邪見。 複次,佛教經典《心經》中,早就明說。實相、空、真如中並無一物,無意、無意識界……。如下文: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因此蕭平實不過是將“我執、身見、有所得”等,包裝成“第八識、第八識心體”來蠱惑大眾罷了。 肆,“真如法性”与“ 第八识之真如性” 如上蕭平實說:“第八識自體性,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此有大過: 1,如果“第八識之真如性”既是“真如法性”,則“第八識自體性,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名為邪見。何以故? 不聞豆蟲蛀食黃豆所成空,能令虛空增加。不聞烏賊所噴墨汁令海水增加。一體無二,本無動轉故。 2,如果“第八識之真如性”與“真如法性”有異,則“真如法性”與“第八識之真如性”,二者具足大小、方位等有為法相,才能令“第八識自體性,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的言論成立。 如此,則“第八識之真如性”與“真如法性”具墮有為、生滅法中。此與佛教真如“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義相悖離,名為邪見。 伍,拋卻自家珍寶,卻要寄人籬下 蕭平實自言:“第八識心體一向恒住於自體之真如法性中”-3。 蕭平實自言:“第八識自體性,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2。 蕭平實又說: [既然一切法以真如為究竟歸依處,而真如則須以阿賴耶識心體為歸,由阿賴耶識心體及其所含藏之生滅門種子流注等,方能顯示真如性相;……。故說一切佛法以阿賴耶識為體,故說一切染淨諸法以阿賴耶識為體,真如亦攝在一切染淨諸法中故。]《A25:《真假開悟》2009繁簡版.CHM》第六章 表相歸依與實義歸依;第二節 真如為究竟歸依處─轉依第八識之真如性─滅阿賴耶; 如上,既然“第八識自體”本來就具備了“真如法性”。為何還要再去住在“真如法性中”?!豈非捨本逐末?! 這不是拋卻自家珍寶,非要去寄人籬下嗎?!蕭平實這種慌腔走板的胡言亂語,還好意思自吹“二地、三地、法王”?! 蕭平實上面說“第八識自體性,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下麵又改口說:“一切染淨諸法(包括真如、七六五識)以阿賴耶識為體、以阿賴耶識心體為歸”,可見蕭平實根本不懂“真如、法性”,根本沒有開悟,才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荒謬知見,實在令人嗤笑。 陸,動搖者必不常住 佛教經典中廣說,動搖者必定不能常住。如經雲: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 如上可知,“第八識”本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是動搖不停,往來生死的。因此,第八識本就是生死識,屬於生滅法。 柒,第八识依何為體? 第八識,以寂滅為體。第八識從本以來,常自寂滅相故。豈止第八識,一切法皆以寂滅為體。如經雲: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第八識,以空為體。豈止第八識,一切法皆以空為體。如經雲: 【世間諸法本空寂,無智妄計執為我。 彼等若聞諸法空,則生斷滅怖畏想。 若人譭謗於空法,皆由執著我人相。 猶如系縛於虛空,增長愚癡墮惡趣。】《父子合集經》卷第七;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緊那羅王授記品第十二; 因此,如蕭平實言: “第八識心體一向恒住於自體之真如法性中”-3。 “第八識自體性,恒住如是真如法性中”-2。 皆是凡夫臆測境界,具足邪見。蕭平實自吹是“二地、三地、法王”,卻聽聞“諸法空”義,則生斷滅想、怖畏想。一味否認第八識空,強執第八識為“有”,蠱惑自他,令諸眾生於生死長夜中,增長愚癡,墮惡趣罷了。 (廿三)諸經論廣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 自吹是“二地、三地”的蕭平實,將指路的路牌當成了“目的地”,把裝食物的盤子當成了食物。把通過觀國土、眾生、五蘊、淨穢、有無等法,皆是自心識變化所現。依此放下對諸法的執著,證入唯心識定的唯識“百法明門”等論典當成了實相涅槃,於是搞出很多笑話。 阿賴耶識入胎、往來生死,即屬行蘊所攝,墮在生滅法中。而佛教是以遠離、熄滅生滅、有為法,隨順無為、無生無滅法而為修行。如經雲: 【釋提桓因複說偈言。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乃名涅盤。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諸行斯無常,是生滅之法。其生滅滅已,寂滅乃為樂。】《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九; 【以是義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四;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聖行品第七之四; 複次,如下列舉。 壹,《大乘入楞伽经》說諸識生滅 然而,“正覺同修會”教徒久受自吹“二地、三地”的蕭平實邪見薰陶,難以接受佛教正法——“法身不生滅,第八識生滅”。那就來一起學學《大乘入楞伽經》。如下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複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大周於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敕譯; 【解】 那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複白佛言:“世尊,諸識(阿賴耶識、末那識、眼耳鼻舌身意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陀答言:“大慧,諸識(阿賴耶識、末那識、眼耳鼻舌身意識),有二種生、住、滅。不是能夠靠意識心揣測真理的人所能夠了知的。所謂:‘相’相續生,及‘相’生。‘相’相續住,及‘相’住。‘相’相續滅,及‘相’滅。 諸識(阿賴耶識、末那識、眼耳鼻舌身意識)有三種相,所謂:‘轉’相,‘業’相,‘真’相”。 【評】 這裡開始就是關於所有“識”的生住滅現相的闡述。“諸識”當然包括了第八阿賴耶識。 這說明第八識也是具足“生、住、滅”的。其中又細分為6種:“相相續”的生、住、滅;“相”的生、住、滅; 生滅“業識”——第八識持業種子令六根、六塵、六識持續不斷——謂之“相續”,又名“流注”,其本質即生、滅相續。如經注雲: 【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 相續即流注也。一本亦雲流注。言流注者。唯目第八識。三相微隱(即業相轉相現相也。如起信論所明)種現不斷。名為流注。 由無明緣初起業識。故說為生。相續長劫故名為住。到金剛定。等覺一念斷本無明。名流注滅。相生住滅者。謂餘七識心境粗顯。故名為相。雖七緣八。望六為細。具有四惑。亦名粗故。依彼現識自種諸境緣合生七。說名相生。長劫熏習名為相住。從末向本漸伏及斷。至七地滿。名為相滅。依前生滅立迷悟依。依後生滅立染淨依。後短前長事分二別。即是流注生住滅。相生住滅也。】《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如上可知,業識(阿賴耶識)因無明而起,名為“生”;相續流注,名為“住”。而一切識,具有三種相。如下文: 【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上雖答雲諸識有二種生住滅。未辨何識為生滅。此複言三種相。欲簡諸識之中有生滅不生滅者。 言真相者。如來藏心在纏不染。性自神解。名自真相。 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即是賴耶極微細相。名為業相。 轉相者。依前業相。轉成能緣及所緣境。生七轉識。同名轉相。 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如來藏心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然雖三相名殊。同是一心隨緣不變之二義也。謂真心不變即隨緣。故名轉相業相。以隨緣即不變故名真相。 論雲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是不變即隨緣也。又雲雖有染心恒常不變。是隨緣即不變也。】《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如上,一目了然,第八阿賴耶識是由無明因緣而生,有生則必有滅。而真識、如來藏不滅。因此“正覺同修教”鼓吹的“八識不生滅”是悖離佛教經論義理的邪見。八識本自動轉不歇故。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大周於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敕譯;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複如是。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輾轉因。】《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 【解】 (佛陀:)“大慧,‘識’廣說有八(阿賴耶識、末那識、眼耳鼻舌身意識)。略說則只有二,所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影現各種物體色相。‘現’識也是這樣,顯現身,心(‘分別事’識),及器世間。” “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種識無異,並且互為因果。” “大慧,‘現’識是依不可思議的熏習為生起因。‘分別事’識,則依分別(六塵)境界,及無始以來戲論(我執、邊見、身見。。。)習氣為生起因。” 【評】 此說八識從功用來分為二種,既然有“顯現身心、器世間,及分別”二種功用。那肯定是具足“生、住、滅”的。 如上,一目了然,“正覺同修教”鼓吹的“八識不生滅”是悖離佛教經論、義理的邪見。譬如有人吹噓自己的爺爺,7歲抗日被鬼子殺害一樣無知、可笑。 “現識”——第八識生滅不歇,顯現根塵及分別事識(前七識)。而真識不生不滅。如經注雲: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如來上明諸識有三種相。是已處中說故。而此又明諸識廣略者。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故也。 言廣說有八者。 一曰眼識了別於色。 二曰耳識了別於聲。 三曰鼻識了別於香 四曰舌識了別於味。 五曰身識了別於觸。 六曰意識了別諸法。 七曰末那識(此雲染汙意)恒審思量。唯緣藏識見分。亦名傳送識。 八曰阿賴耶識(此雲藏識)謂此八識。 各是眾生無始已來。不了自心。隨妄緣起。于中第八是其根本。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各能變現自分所緣。(所緣即境也。色是眼識自分所緣。乃至三境是阿賴耶識自分所緣。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此八識外實無我法。 問曰:如何變耶? 答曰: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六七二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患夢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夢時執為實有外境。寤來方知唯夢所變。我此身相。及外世界色空等法。亦複如是。唯識所變。迷故執有我及諸法。悟來方知唯心識變。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轉八識成四智菩提。安住秘藏。究竟涅槃。 故曹溪雲。大圓境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其名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即此轉識成智義也 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者。求那譯本雲。略有三種。於現識上加一真識也。若作三種釋者。真謂性淨本覺。現謂賴耶現識。餘七俱名分別事識。雖第七識不緣外塵。緣第八故。亦名分別事識。 真謂本覺者。即識實性也。此譯即雲。現識屬賴耶。分別事識屬前六識。不言第七者。謂第七末那計內為我。屬賴耶。計外為我所屬前六識。真即識實性。亦屬賴耶淨分。是故但雲略則唯二。與處中說。數無相濫。】《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如上可知, “第八(識)是其根本。頓變(六)根、(色)身、器(世間)、界(三界等)種子。”,以第八阿賴耶識是生滅法,故能“頓變根身器界”,故能持“根身器界”。 而“真識” 或“真相、真如、如來藏”,即“性淨本覺”不生不滅;“現識”,即阿賴耶識,受薰染,持種子,往來生死,實為生滅法;“分別事識”,即前七轉識,則依阿賴耶識建立。 現識——第八識,本自動轉不歇,才能生前七識等,變現器世間,身等六根。 若究其體,本自寂滅,若執八識為“有”,業種子為“有”,一切諸佛皆墮于“有所得法”,有修有證故。涅槃、實相之外,又獲證第八識故。 而諸法本自平等,不待修證。諸佛皆悉唱言“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華嚴經》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如上,一目了然,“正覺同修教”鼓吹的“八識”是生滅法,而不生滅的是“真識、實相、如來藏”。 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说“來去”相即生滅法 “來”者,是聚會義、生起義;“去”者,是散義、壞義、變異義。具足“來、去”者,既是生滅法,且“來、去”是二邊妄想計著。而阿賴耶識往來生死,入胎、隨身往來、坐臥,是故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如經雲: 【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惟說不來不去。 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不墮世論妄想數中。所以者何。謂不計者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三脫門名為解脫。】《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一切佛語心品之三 叁,《佛说首楞严三昧经》说法性不来不去 “來”者,是聚會義、生起義;“去”者,是散義、壞義、變異義。具足“來、去”者,既是生滅法。而諸法法性、實相者,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阿賴耶識往來生死,入胎、隨身或大、或小,往來、坐臥,是故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如經雲: 【菩薩悉知一切諸法。常住法性不來不去。】《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肆,《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说心性無来無去 “來”者,趣向、聚會、生起之義;“去”者,退散、壞滅、變異之義。具足“來、去”者,既是生滅法。心性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垢無淨。 而阿賴耶識往來生死,入胎、隨身或大、或小,往來、坐臥;是故,說阿賴耶識具足“來、去”生滅相,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如經雲: 【須菩提!所謂了知心性無來無去無住,非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可得,解脫性離,即不可得非解脫相。是故如來因般若波羅蜜多故,能知無量無數眾生如是非解脫心。】《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二; 伍,《金光明最胜王经》说“來去”者皆客塵,“主”者無来無去 “來、去”者,變異、遷流義。如旅客、如微塵;如煩惱、業惑、阿賴耶識。 “主”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垢無淨。如真如、實相、法身、究竟空。 而阿賴耶識往來生死,入胎、隨身或大、或小,往來、坐臥;是故,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具足“客塵”義故。如經雲: 【煩惱隨惑。皆是客塵。法性是主。無來無去。佛了知故。名為涅槃。七者。真如是實。餘皆虛妄。實性體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來。名為涅槃。】《金光明最勝王經》如來壽量品第二; 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空性無来無去 空性、如來藏,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阿賴耶識往來生死,入胎、隨身或大、或小,或坐、或臥。亦隨身往來東西南北;阿賴耶識具足“來、去”生滅相,故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如經雲: 【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觀心品第十; 柒,《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真如無来無去 如蕭平實狂言道: [法身即是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生命實相之辨正》目 錄; [第二章 法身即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如來; 第四節 法身即是異熟識、無垢識;…… 諸經論中又說,佛地的無垢識是從阿賴耶識轉易為異熟識,再轉易為佛地的無垢識,很顯然的:“阿賴耶識就是菩薩們在因地時的法身”,所以,不可以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除非他們再立新說,誹謗說“法身也是生滅法”。]《A25:《真假開悟》2009繁簡版.CHM》 真如、法身、如來藏,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阿賴耶識往來生死,入胎、隨身或大、或小,或坐、或臥。亦隨身往來東西南北;阿賴耶識具足“來、去”生滅相,故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如經雲: 【如來真如無來無去。善現真如亦無來去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十七;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第二分真如品第五十二之二; 【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佛說不增不減經》 【第一義諦】 二諦之一,又名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如上可知,“無來無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真如、法身、如來藏者,名為第一義諦;而“有來有去、有生有滅、有垢有淨”——阿賴耶識,名為俗諦。 是故,蕭平實言“阿賴耶識就是菩薩們在因地時的法身”者,是在誹謗“法身也是生滅法”。名為不善思維所起邪見,是有罪思擇所起邪說,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