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破斥蕭平實邪見 卷二
   
三,于声闻“不非时食”无知的“二地菩萨”
   
   
   蕭平實誑言: [有的人心裡面想:“修學聲聞解脫道,什麼快樂都得捨棄,活著沒意思。我希望有世間樂、也有出世間樂,那怎麼辦?”我告訴你:“當菩薩吧!菩薩具足二種樂。”怎麼說呢?聲聞人只能日中一食:早上不許吃,下午也不許吃,日正當中時一食而已;聲聞人也不許有眷屬、財富,這就是聲聞法。菩薩則不然……你們瞧瞧維摩詰大士家產寵大,眷屬成群,但他卻是等覺大士,那不就是雙具世間與出世間樂了嗎?
   說到維摩詰大士,阿羅漢們都怕死他了。……他一來到就向阿羅漢禮拜;維摩詰大士總先禮拜他們,這是黃鼠兒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的。……但是阿羅漢過午不能吃,維摩詰晚上照樣大吃大喝,國王、大臣來拜訪,宴席大開,照吃不誤,菩薩就是這樣啊!……
   所以在大乘法中出家,晚齋照吃不誤。如果有誰說:“我出家持午,不吃晚齋。”我見了一定跟他笑一笑、羞一羞,我說:“你是聲聞,你不是菩薩。”我就跟他羞一羞。為什麼?大乘法中菩薩本來就沒有這一些。菩薩如果出家了,最多是六齋日、八關齋戒時持午,可以,其餘根本都不用,有的菩薩甚至不甩這一套。你們看禪宗那些祖師們,他才不甩這些聲聞戒,他們完全依止菩薩戒的,這就是世間樂也有出世間樂。你如果兩者都有的話,就請你當菩薩吧!]簡體版《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P424—425頁。
   
   上文與下文自相矛盾,“二地菩薩”——蕭平實吹噓自己的“宿命通”說:[近年往往於定中觀見往昔世之弘法淨行,及無量世前之誤造謗法業而受報等等,為示因緣果報不虛,以警初學狂慢學人樂造謗法業者,有時披露一二。然終不說往世多生姓氏名號,學人亦莫探問,待餘舍壽時自當明告。學餘法者,要在餘法之真實與勝妙,完全契合三乘經典,能申三乘經典密意,令人如說而證。往昔多世之虛名,無益學人;彼時所證般若,遠不及今世故,如是虛名,說之徒增慚恥,無可炫人者,諸方學人莫以此相要。]《宗通與說通》第2頁
   發起“宿命通”的“二地菩薩”—— 蕭平實對於基本佛戒——“不非時食” 卻不懂裝懂,胡說八道,這種做派跟“觀音代言人”——盧軍宏有得一比。同于宋七力、妙天、青海、太極門、義雲高、謝安朔、喇嘛教諸“活佛、法王”。
  這與蕭平實自己說的“二地要明解戒律,嚴持戒法而不能毀犯”自相矛盾,自扇耳光。如蕭平實說:
  [當然二地心還要加修千法明門的無生法忍--一切種智,還要明解戒律,嚴持戒法而不能毀犯;]A16:《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2009繁簡版;主 文(上);
   
(一)非时食戒
   
   什麼是“非時食”,這是個佛教常識性問題,普通佛教居士應知之事,而“二地菩薩”——蕭平實居士于此佛戒一無所知,如何能“遠離一切犯戒垢”?!是故,可知其為大妄語。 
   【非時食戒】
   (術語)比丘九十波逸提之第三十七戒也,總為禁過午而食之戒法。五分律八曰:“佛在王舍城,爾時未為比丘制非時食,迦留陀夷,著雜色衣,面黑眼赤,闇中乞食。懷妊婦人電光中見大驚喚言:毗舍遮!毗舍遮(鬼名)!迦留陀夷言:我是沙門,非毗舍遮。便罵言:汝何冥夜乞食?余沙門波羅門一食便足,汝雲何食晝夜?長老比丘白佛,佛呵責結戒,若比丘非時食波逸提。”行事鈔中三曰:“經中說雲: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法苑珠林五十五引此文為毗羅三昧經之說,此經今不傳)。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非時者。從正中以後至明相未出。名為非時。】《五分律》卷第八(彌沙塞);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初分墮法;
   
   如上可知,“時”是指晨朝天明,至正午。“非時”指正午以後至次日淩晨天未明、日未出。因此,僧人是可以吃早餐和中餐的。而“二地菩薩”——蕭平實卻誑言“聲聞人只能日中一食:早上不許吃,下午也不許吃,日正當中時一食而已;”,如經雲:
   【爾時阿難。從迦屍國來。向舍衛城。到黑山邑宿。晨朝時到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阿難持空缽入城。還空缽出。】《十誦律》卷第四(初誦之四);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十三僧殘法之餘(並二不定法);
   【佛在舍衛國。有一乞食比丘。名曰難提。晨朝時到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食已持尼師壇著左肩上入安桓林。在一樹下敷尼師壇端身正坐。】《十誦律》卷第一(初誦之一);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明四波羅夷法之一;
   【佛在舍衛國。爾時長老迦留陀夷。晨朝時到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食已還房。持戶鉤在門間立。】《十誦律》卷第三(初誦之三);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明十三僧殘法之初;
     
   對比“二地菩薩”——蕭平實居士的言論可知,其不僅於戒律無知。且於己無知,無慚無愧,而信口雌黃,此與五戒清淨之居士,相去甚遠,遑論二地菩薩“遠離一切犯戒垢”境界?!遑論二地菩薩所應證、應持、應習?!
   是故可知,蕭平實居士犯大妄語,自稱是“入地菩薩”而不知聲聞“不非時食”戒,此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是一闡提。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如經雲:
   【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雲何自稱得上人法。】《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蕭平實此等言行墮於《百法明門》“癡、慢、不正見”三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覆、誑、憍、無慚、無愧、失念”六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複次,菩薩若欲證得如來法身,若欲見性者,亦必“持菩薩三聚淨戒終不舍”。如經雲: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習三種秘密成佛妙門早獲如來功德身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修此妙觀必證如來清淨法身。雲何名為三十二甲。一者於無量劫為眾生故不厭生死受苦大甲。二者誓度無量有情乃至螻蟻不舍大甲。三者覺悟眾生生死長夢安置三種秘密大甲。四者擁護佛法於一切時猶如回應護法大甲。五者永滅能起有無二見一切煩惱金剛大甲。六者頭目髓腦妻子珍寶有來求者能舍大甲。七者家中所受一切樂具永不貪著能施大甲。八者能持菩薩三聚淨戒終不舍離頭陀大甲。】《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觀心品第十;
   
   蕭平實此等言論,是證明自身如實大妄語。何以故?
   1,對於菩薩道、大乘必須修持之“三聚淨戒”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眼見佛性》)?!都把別人的假牙笑掉了哦。
2, 對於佛陀制出家僧眾可以吃幾頓飯,什麼時候吃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 [近年往往於定中觀見往昔世之弘法淨行,及無量世前之誤造謗法業而受報等等,為示因緣果報不虛,以警初學狂慢學人樂造謗法業者,有時披露一二。然終不說往世多生姓氏名號,學人亦莫探問,待餘舍壽時自當明告。](《宗通與說通》第2頁)?!實在令人噴飯。
   3,對於佛陀制出家僧眾可以吃幾頓飯,什麼時候吃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眼見佛性》)?!建議蕭平實去德雲社學相聲吧。
   4,蕭平實對於佛陀制出家僧眾可以吃幾頓飯,什麼時候吃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如是境界,即是《圓覺經》所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眼見佛性》)?!都把別人肚子都笑痛了。
   5,蕭平實對於佛陀制出家僧眾可以吃幾頓飯,什麼時候吃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然後次第進修,再證‘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終能隨意改變自己之內相分”(《眼見佛性》)?!建議去上春晚吧。
   6,蕭平實對於佛陀制出家僧眾可以吃幾頓飯,什麼時候吃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二地滿心位起開始轉變不可知執受為可知執受,開始有能力轉變自己之內相分。”(《真假開悟》)?!蕭平實於律法尚且無知,遑論什麼二地菩薩果位境界?!觀其言行,名為欺誑眾生,是大妄語,未能遠離“不非時食”之犯戒污垢故。
   如論雲: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離垢地說。遠離一切犯戒垢故。名離垢地。由離一切犯戒垢故。即此名為增上戒住。彼離垢地當知即此增上戒住。】《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住品第四之二;
   【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十地經論》初歡喜地第一之一;天親菩薩造;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等譯;
   
四,于出家菩萨“不非时食”无知的“二地菩萨”
   
   菩薩分為在家、出家。而“二地菩薩”——蕭平實居士,如何不知菩薩“三聚淨戒”之義?!出家菩薩必依聲聞別解脫戒而成就出家法,成就“三聚淨戒”。如經雲:
   【菩薩。起懶惰意樂於非時食。貪著睡眠若倚若臥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無巧便。若道路行極。若常制之。是名不犯。】《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反觀“二地菩薩”——蕭平實誑言:“大乘法中菩薩本來就沒有這一些。菩薩如果出家了,最多是六齋日、八關齋戒時持午,可以,其餘根本都不用,有的菩薩甚至不甩這一套。”簡體版《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P424—425頁。
   
   對比如上所言,蕭平實尚不能知菩薩持戒軌度,律中所制,違犯、非違犯事,亦不知不解律中名相、義理之所指。於無知事,胡說八道一通。遑論什麼“離一切犯戒垢”之二地菩薩基本證量?!尚不如廣學多聞、受持八關齋戒之清淨居士。是故,“二地菩薩”蕭平實犯大妄語,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是一闡提。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如經雲:
   【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雲何自稱得上人法。】《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此等言行墮於《百法明門》“癡、慢、不正見”三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覆、誑、憍、無慚、無愧、失念”六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此“二地菩薩”——蕭平實之言,不僅顯露自身“我慢、癡、不正見”等煩惱,顯露其認知的“菩薩” 亦具足如是“我慢、癡、不正見” 等煩惱。
   【我慢】
   (術語)梵語Asmima%na,恃我而自貢高,慢他也。唯識論四曰:“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法華經方便品曰:“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二地菩薩”——蕭平實此等言論,是證明自身如實大妄語。何以故?
   1,蕭平實對於出家菩薩僧眾亦須持午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眼見佛性》)?!都把別人的假牙笑掉了哦。
   2,蕭平實對於佛陀制出家菩薩僧眾須過午不食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吃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 [近年往往於定中觀見往昔世之弘法淨行,及無量世前之誤造謗法業而受報等等,為示因緣果報不虛,以警初學狂慢學人樂造謗法業者,有時披露一二。然終不說往世多生姓氏名號,學人亦莫探問,待餘舍壽時自當明告。](《宗通與說通》第2頁)?!實在令人噴飯。
   3,蕭平實對於出家菩薩僧眾須過午不食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如是境界,即是《圓覺經》所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眼見佛性》)?!都把別人肚子都笑痛了。
   4,蕭平實對於出家菩薩僧眾須過午不食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然後次第進修,再證‘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終能隨意改變自己之內相分”(《眼見佛性》)?!建議去上春晚吧。
   5,蕭平實對於出家菩薩僧眾須過午不食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二地滿心位起開始轉變不可知執受為可知執受,開始有能力轉變自己之內相分。”(《真假開悟》)?!蕭平實於律法尚且無知,遑論什麼二地菩薩果位境界?!觀其言行,名為欺誑眾生,是大妄語,未能遠離“不非時食”之犯戒污垢故。
   
五,于禅宗“非时食”无知的“二地菩萨”
   
   “二地菩薩”——蕭平實誑言:“你們看禪宗那些祖師們,他才不甩這些聲聞戒,他們完全依止菩薩戒的,這就是世間樂也有出世間樂。你如果兩者都有的話,就請你當菩薩吧!”簡體版《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P424—425頁。
   
   凡是菩薩,皆須受持三聚淨戒,何況是大乘出家僧眾、禪宗祖師,在禪宗馬祖之前,何時未依止別解脫“聲聞戒”?!
   自唐武宗滅佛,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之後。禪宗僧侶遠遁山林,自墾自食,才延續佛法至今。且,中國境內乞食、齋僧風俗少有。因此,開晚齋為方便。懺愧故,名晚齋為“藥石”。非“不甩這些聲聞戒”——持午。
   具山人修行經驗,若思慮少,持午完全不是問題。以此可知,此“二地菩薩”——蕭平實思慮繁雜,不異凡夫,如實大妄語。
   
   而大乘菩薩不論出家、在家,都須增上受持三聚淨戒。如經雲:
   【爾時世尊複告阿難。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複能盡其形壽。受持勤策勤策尼戒獲福轉勝。阿難當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複於百分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百千分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爾時世尊複告阿難。若複有能盡形受持尼正學戒獲福轉勝。阿難當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複於百分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百千分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爾時世尊複告阿難。若複有能盡形受持苾芻尼戒獲福轉勝。阿難當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複於百分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百千分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爾時世尊複告阿難。若複有能盡形受持大苾芻戒獲福轉勝。阿難當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複於百分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於百千分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爾時世尊複告阿難。若善男子或善女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盡未來際受持菩薩三聚淨戒無缺無犯。所獲福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比喻。最勝最尊。最上最妙。
   爾時尊者阿難。聞佛所說。受持三歸乃至菩薩三聚淨戒。所獲福德無量無邊。歡喜踴躍歎未曾有。而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是法門最勝稀有不可思議。明甚深義功德廣大。難可挍量。其名何等。我當奉持。佛告阿難。今此法門名最為比。挍量種種真實功德。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最無比經》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是故可知,蕭平實居士犯大妄語,自稱是“入地菩薩”而不知不解菩薩戒行,此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是一闡提。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如經雲:
   【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雲何自稱得上人法。】《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複次,此等言行墮於《百法明門》“癡、慢、不正見”三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覆、誑、憍、無慚、無愧、失念”六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此“二地菩薩”——蕭平實之言,不僅顯露自身“我慢、癡、不正見”等煩惱,還顯露其認知的“禪宗那些祖師們”,同樣具足如是“我慢、癡、不正見”等煩惱。
   
   複次,蕭平實此等言論,是證明自身如實大妄語。何以故?
   1,對於禪宗僧眾開齋因緣都不知道,還吹什麼:“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眼見佛性》)?!都把別人的假牙笑掉了哦。
   2,蕭平實對於禪宗僧眾開齋因緣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吃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 [近年往往於定中觀見往昔世之弘法淨行,及無量世前之誤造謗法業而受報等等,為示因緣果報不虛,以警初學狂慢學人樂造謗法業者,有時披露一二。然終不說往世多生姓氏名號,學人亦莫探問,待餘舍壽時自當明告。](《宗通與說通》第2頁)?!實在令人噴飯。
   3,蕭平實對於禪宗僧眾開齋因緣都不知道,還吹什麼:“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如是境界,即是《圓覺經》所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眼見佛性》)?!都把別人肚子都笑痛了。
   4,蕭平實對於禪宗僧眾開齋因緣都不知道,還吹什麼:“然後次第進修,再證‘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終能隨意改變自己之內相分”(《眼見佛性》)?!建議去上春晚吧。
   5,蕭平實對於禪宗僧眾開齋因緣都不知道,還吹什麼:“二地滿心位起開始轉變不可知執受為可知執受,開始有能力轉變自己之內相分。”(《真假開悟》)?!蕭平實於律法尚且無知,遑論什麼二地菩薩果位境界?!觀其言行,名為欺誑眾生,是大妄語,未能遠離“不非時食”之犯戒污垢故。
   
六,于菩萨“不受于五欲世乐”无知的“二地菩萨”
   
   世間俗人,大多求維摩詰居士之名而棄其行。蕭平實亦複求其大富、神通居士之名,而棄其行——“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有妻子常修梵行”等。如經雲: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維摩詰所說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方便品第二;
   反觀 “二地菩薩”——蕭平實誑言道:“菩薩則不然……你們瞧瞧維摩詰大士家產寵大,眷屬成群,但他卻是等覺大士,那不就是雙具世間與出世間樂了嗎?……但是阿羅漢過午不能吃,維摩詰晚上照樣大吃大喝,國王、大臣來拜訪,宴席大開,照吃不誤,菩薩就是這樣啊!”
   
   上下文對照:
   一,可知蕭平實如實大妄語,連《維摩詰所說經》都沒有看完,就開始胡說八道;
   二,蕭平實絲毫不懂菩薩三聚淨戒之義,何況能受?!能持?!能遠離破戒垢?!能圓滿二地持戒功德?!
   複次,在家菩薩受持五戒者,不向他人讚歎五欲樂故。如經雲:
   【“複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種諸善根,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終不受於五欲世樂。何等為三?在家菩薩受持五戒,不向他人贊五欲樂;勤修自業,不使女人;及發是心:‘我止親近一切女人!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願我不逢五欲世樂。’由成如是最初法故,乃至菩提不受五欲。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在家修五戒, 堅守善護持, 
       不親近女人, 于中生厭惡, 
       如是等法門, 勤求無厭足。 
       所有惡作處, 應速舍離之, 
       一切諸善法, 悉回向菩提。 
       以此諸善根, 速離於五欲, 
       常獲勝多聞, 為眾生說法, 
       發生大慈意, 求無上菩提。 
       是故聞此利, 應生賢善心, 
       不近於諸欲, 速疾轉法輪。” 】《大寶積經卷第三 三律儀會第一之三》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
   
   是故可知,蕭平實居士犯大妄語,自稱是“入地菩薩”而不知淨持五戒菩薩不受五欲世樂境界,此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此等言行墮於《百法明門》“癡、慢、不正見”三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覆、誑、憍、無慚、無愧、失念”六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此“二地菩薩”——蕭平實之言,不僅顯露自身“我慢、癡、不正見”等煩惱,顯露其認知的“維摩詰” 亦具足如是“我慢、癡、不正見” 等煩惱。
   
   複次,蕭平實此等言論,是證明自身如實大妄語。何以故?
   1,若“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眼見佛性》)屬實,即曆佛世,豈能不知維摩詰居士“奉持沙門清淨律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2,蕭平實對於大乘菩薩不受五欲境界都不知道,還有何顏面吹什麼: [近年往往於定中觀見往昔世之弘法淨行,及無量世前之誤造謗法業而受報等等,為示因緣果報不虛,以警初學狂慢學人樂造謗法業者,有時披露一二。然終不說往世多生姓氏名號,學人亦莫探問,待餘舍壽時自當明告。](《宗通與說通》第2頁)?!實在令人噴飯。
3, 若蕭平實所言“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如是境界,即是《圓覺經》所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眼見佛性》)屬實,即曆2000年輪回生死,又證入“《圓覺經》所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 豈能不知維摩詰居士“奉持沙門清淨律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4, 若蕭平實所言“然後次第進修,再證‘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終能隨意改變自己之內相分”(《眼見佛性》)屬實,即已入菩薩地如何不知維摩詰居士“奉持沙門清淨律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5,若蕭平實所言“二地滿心位起開始轉變不可知執受為可知執受,開始有能力轉變自己之內相分。”(《真假開悟》)屬實,蕭平實即證二地菩薩果位境界。而觀其言行,名為大妄語,貪著五欲世樂,未能遠離犯戒污垢故。如論雲: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離垢地說。遠離一切犯戒垢故。名離垢地。由離一切犯戒垢故。即此名為增上戒住。彼離垢地當知即此增上戒住。】《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住品第四之二;
   【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十地經論》初歡喜地第一之一;天親菩薩造;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等譯;
   對比如上所言,蕭平實樂著五欲世樂。尚不如廣學多聞、受持八關齋戒之居士。何況能成就“離一切犯戒垢”之二地菩薩基本證量?!
   是故,“二地菩薩”蕭平實犯大妄語,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是一闡提。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七,散播空见,拨无因果
   
   在舉蕭平實的邪說前,咱們還是先樹立正知見。先瞭解什麼是“道共戒”,不然會被蕭平實的邪說洗腦,造下棄毀戒律的惡業。
   
(一)道共戒
   
   【道共戒】
   謂于見道、修道位中,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與道俱發,是名道共戒。此戒既是初果、二果、三果所得,即是無漏戒也。(見道即初果,修道即二果、三果也。無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如上,“道共戒”乃是指聲聞前三果無漏戒境界而言。是指見道後,不需要刻意持戒,也不會犯戒的境界。並不是說見道以後,或身、或心不再受持佛戒。
   
(二)身心皆不违于佛教戒律,始名持戒
   
  例如,世尊說淫戒,勢必身心俱斷淫欲,還要不執著斷除身、心淫欲的境界。如經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楞嚴經》卷第六;
   
   而“二地菩薩”——蕭平實誑言:[第五、要念戒,要常常注意自己有沒有犯戒。在還沒有證悟之前,要以表相戒、有戒相來受持戒法;證悟以後則是依止於道共戒而住;如果是有禪定上的修證時,則是以定共戒為戒。一個已經找到生命實相的人,他對於戒的看法有四種:
   第一、不著有戒。所謂“有”的戒,就是指佛教以及外道的那些正戒,這都是以五陰為根本來制訂的戒,所以稱之為有戒;五陰是有,這個五陰在世間活動也不離有,所以從五陰的有而制訂的各種戒,就稱為有戒。已經明心的菩薩不再執著這種有戒,所以他不受五戒,而以道共戒為戒。
   第二、不非戒取戒。所謂非戒取戒,就是指外道邪戒,……。
   第三、不取相戒。不取相戒的意思,是說他以道共戒攝心而住。一般佛子受持戒法都有戒相——那就是從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式叉摩那戒、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等等一切戒都有戒相,規定人們不可以做什麼,或必須做什麼,都有戒的表相。但是找到如來藏以後,他發覺到這些戒都是因為五陰而有,而他從實相心的立場來看這些戒,認為這些戒其實對他沒有意義,所以他就以道共戒為戒,攝心而住。他從所證的真實心出發,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事,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不要做,不會被一切戒相所束縛,這就是不取相戒。
   第四、不取佛戒。對已經證悟的菩薩來說,佛戒也是一種施設。戒是佛所制訂的,但是 佛制訂了這些戒是為了一切佛弟子的五陰而施設。如今你已經明心了,是誰在持戒呢?持戒是妄,持戒是色身持戒,是受、想、行、識持戒;在真如佛性之中沒有戒可犯、也沒有戒可持,即使佛所制訂的戒也是一樣。所以明心見性之後,對於戒的看法,他是“不著有戒、不非戒取戒、不取相戒、不取佛戒”,他以攝心為戒、依道共戒而住。像這樣的勝妙戒,菩薩要常常憶念著,能夠不違背才是真持戒,這叫作念戒。以上介紹的是念戒。]簡體版《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436頁;蕭平實;
   
   如上蕭平實之邪說與喇嘛教所謂“身淫而心不淫”邪說,如水乳合。而佛教戒律並非側重於心持戒而捨棄身持戒,若證悟無生忍之菩薩,或見道位之羅漢等,皆是心不執著於持戒,而身、心皆符合於戒律、律儀。
   假使蕭平實之邪眾,皆已明心見性,色身仍在三界之內。豈可舍卻身戒?!那麼自吹“二地菩薩”的蕭平實,在忽略身戒的情況下,並不能夠二地菩薩“遠離一切犯戒垢”之清淨境界!因此,蕭平實成就大妄語惡業,是一闡提人。
   例如:其中別解脫戒,九十波逸提,又名“九十單提法”。如下略舉:
   【……若比丘不知彼室內有婦女而宿。若比丘先至而婦女後至比丘不知。若屋有覆而無四邊障。或盡覆而半障。或盡覆而少障。或盡障而不覆。或有盡障而少覆。或半覆半障。或少覆少障。或不覆不障露地無犯。此室中若行若坐無犯。若頭眩倒地。若病臥無犯。或為強力所捉。若為人所縛。若命難淨行難無犯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四竟)。
   ……若比丘先不知在彼住。而未受戒人在後至。若未受戒人在前至。比丘在後至。若屋上有覆無四障。或盡覆而半障。或有盡障而少覆。或半障半覆。或少障少覆。若空露地。若坐若經行不犯若頭眩倒地。若病臥。或為強力所執。若為系閉。若命難淨行難是為不犯。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竟)。
   ……若比丘與未受戒人共誦。一說二說三說。若口授若書授若了了波逸提。說而不了了突吉羅。天子阿修羅子夜叉子龍子乾闥婆子畜生能變化者。一說二說三說。說而了了不了了者突吉羅。若師不教言我說竟汝可說者師突吉羅。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不犯者。我說竟汝說。一人誦竟一人書。若二人同業同誦或戲笑語。或疾疾語。或獨語。或夢中語。或欲說此乃說彼無犯。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六竟)。】《四分律》卷第十一(初分之十一);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九十單提法之一;
   
   又如,別解脫戒,眾學戒一百法。略舉如下:
   【諸大德。此眾學戒法。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當齊整著涅槃僧。應當學。
   當齊整著三衣。應當學。
   不得反抄衣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得覆頭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得覆頭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應當學(一十)。
   不得白衣舍內蹲坐。應當學。
   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應當學。
   不得叉腰入白衣舍坐。應當學。
   不得搖身行入白衣舍。應當學。】《四分比丘戒本》 西太原寺沙門懷素集;
   
   如上戒律,多屬於攝身之戒。別解脫戒中,以《四分律》來說,其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九十波逸提法、一百眾學戒法)中,大多屬於攝身之戒,若如 “二地菩薩”——蕭平實詆毀言:“已經明心的菩薩不再執著這種有戒,所以他不受五戒,而以道共戒為戒。……
   找到如來藏以後,他發覺到這些戒都是因為五陰而有,而他從實相心的立場來看這些戒,認為這些戒其實對他沒有意義,所以他就以道共戒為戒,攝心而住。”者,名為無知愚人。何以故?
   佛陀住世時,佛陀制戒: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九十波逸提法、一百眾學戒法之後。僧團中不論已明心見性,未明心見性;不論聲聞還是菩薩,都秉持戒律及律儀而不違背。而今自吹“二地菩薩”的蕭平實,如何與佛陀相爭?!誑惑大眾捨棄佛陀所制戒律?!
   是故可知,蕭平實居士犯大妄語,自稱是“二地菩薩”而不知不解菩薩別解脫戒行;不知不解菩薩攝律儀戒行,尚不知菩薩三聚淨戒義理,遑論能離一切“犯戒垢”?!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詆毀佛陀戒律,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德海幢 的頭像
普德海幢

普德海幢

普德海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