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破斥蕭平實邪見 卷三
(三)于佛陀制戒义利无知的“二地菩萨”
蕭平實並無絲毫受持、研習過別解脫戒,才會有“不被一切戒的戒相所束縛”的荒誕言論。而這個根本不瞭解別解脫戒,三聚淨戒的蕭平實,竟然能夠自吹是“二地菩薩”,竟然牛毛一樣多的人都信了。實在令人感歎。
例如,蕭平實誑言:[第三,不取相戒。不取相戒是說他以道共戒攝心而住。一般佛子受持戒法都有戒相。那就是說,從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式叉摩那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一切戒,都有戒相。規定人們不可以做什麼,或必須做什麼,都有戒的表相。但是明心見性以後他發覺到這些戒,都是因為五陰而有。而他從真如的立場來看這些戒的時候,認為這些戒其實對他沒有意義,所以他以道共戒為戒,攝心而住。他從所證的真如佛性出發,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事。該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去做,不被一切戒的戒相所束縛,這就是不取相戒。
第四,不取佛戒。對已悟佛弟子來講,佛戒也是一種施設。戒是佛所制定的,但是佛制定了這些戒,是為了一切佛弟子的五陰而施設。如今既然已經明心見性了,是誰持戒呢?持戒是妄,持戒是色身持戒,是受、想、行、識持戒,在真如佛性之中沒有戒可持的。所以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一書裡面,我們談到大精進菩薩,他悟了以後,“亦不出家,亦不見佛,不受禁戒,不披僧伽黎”,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凡是有戒可犯有戒可持,那都是五陰的事情。真如佛性之中,沒有一切的戒可犯,也沒有一切的戒可持,即使是佛所制定的戒也是一樣的。所以明心見性之後,對於戒的看法,他是“不著有戒,不非戒取戒、不取相戒、不取佛戒”,他以攝心為戒,依道共戒而住。]《悟前與悟後》第四章禪悟正受及諸功德;第二節見地正受;第一目戒的見地;
蕭平實而後又自我破斥道:
[佛在十方世界,遍一切處同時化現時,其真如本心依舊在此世界最後身菩薩五蘊身中。]《生命實相之辨正》“譬如真如遍一切處”非是遍滿虛空;
既然蕭平實也知道最後身菩薩有“五蘊身”,那也就是說,最後身菩薩也不能逾越“戒相”。不管菩薩內心如何無所住,“五蘊身”也是要依據三聚淨戒而行事,就算是佛陀,也不違犯自己所制戒律。
除非能夠利益到眾生,菩薩才會依菩薩戒而開、犯某一戒。因此,持戒非草草之事,豈容愚人胡說八道?!如天臺智者法師于論中說:
【二者若菩薩行人。有戒無戒。則不可知。所以者何。菩薩世世已來。或初發心時。值遇良緣。受得戒故。第二明持犯自有三意。一略明持犯。二曆別廣明持犯。三明覆發。就初總明持犯有二。一者持相。二者犯相。一持相者。持者護持。如上所說。七種之人。受佛禁戒。為十利故。護持無犯十利者。如毗尼中說。
一攝僧故。二極好攝故。三僧安樂住故。四折伏高心人故。五慚愧得安樂住故。六不信令信故。七已信增長信故。八遮今世漏故。九斷後世惡故。十令梵行人久住故。
行者一心敬慎。不敢侵毀。如護浮囊。微塵不棄故名護持。亦名秉持。如持油缽之喻。是名持相。
二明犯相者。犯名違犯。本受佛戒。欲出生死。願求解脫。今遇惡緣。不能自製其心。中途違返。若重若輕。故名違犯。複次犯名犯觸。猶如服藥誡忌斷食不隨醫教。而食惡食犯觸藥勢。非唯不能愈病。翻致更增。或時至死。犯戒之相亦複如之。故名為犯。
第二廣明持犯者。從初心至佛果。以明持犯有十種。
一時不缺戒。謂持初四重不犯。二持不破戒。謂對僧殘不犯。三持不穿戒。謂對下三篇不犯。
四持無瑕戒。亦名不雜戒。謂不起諂心及諸惱覺觀雜念。亦名定共戒。
五持隨道戒。即是心行十六行觀。發苦忍智慧。亦名道共戒。
六持無著戒。即阿那含人。若斷欲界九品思惟盡。名斷律儀戒。乃至色愛無色愛等。諸結使盡。皆名無著戒。
七持智所贊戒。發菩提心。為令一切眾生。得涅槃故持戒。如是持戒。則為智所讚歎。亦可言持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此戒能至佛果故。為智所讚歎。
八持自在戒。菩薩持戒。於種種破戒緣中。而得自在。亦可言菩薩知罪不罪不可得故。但隨利益眾生。而持戒心。無所執故。名自在戒。
九持具足戒。菩薩能具一切眾生戒法。及上地戒。
十持隨定戒。不起滅定現種種威儀戒法。以度眾生。前四即是世間戒淨。亦得出世間戒。義具如前說。善應分別中。
二是出世間戒淨。後四是出世間上上戒淨。若能如上所說受持。是持戒相。異上所說。即是犯相。是名從初心至佛果淺深論持戒。及犯戒相故。經言唯佛一人具淨戒。餘人皆名破戒者。】《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二;隋天臺智者大師說;弟子法慎記;弟子灌頂再治;
如上可知,佛陀制戒、及持戒人有十種利益事,豈容草草?!
複次,雖智法師說“菩薩自在持戒”,要在能夠“利益眾生”時,才會開某一戒、犯某一戒。而蕭平實於(“不非時食、高廣大床”等)戒律儀則,如同“白丁”,卻一味輕視戒律,墮在“邪見、我慢”煩惱中。與“利益眾生”沒有一毛錢關係,何況能知開戒、犯戒之度量?!
複次,二地菩薩理應“能具一切眾生戒法”,而“正覺同修會”卻出了這位“佛戒白丁”——蕭平實——“二地菩薩”。笑死人了。
智法師所說“自在戒”是持戒的菩薩在能夠利益眾生的前提下,“於種種破戒緣中。而得自在。”,並非是為了顯示菩薩的“犯戒特權”而在人前沾沾自喜,胡說八道。
因此菩薩必須先要瞭解何者為戒?何者持戒?何者犯戒?才能知道開哪一戒,犯哪一戒,利益何等眾生。如何安住般若波羅蜜熄滅破戒惡業。
就這樣一個“白丁”蕭平實還要“自贊毀他”——犯菩薩戒。他詆毀智法師道:
[蕭老師答:關於智顗大師的修證,自古以來有很多人很推崇他,可是如果你具備法眼智慧的時候--慧眼還不夠--你來觀察智顗大師所說的法,其實有許多是值得你去加以簡擇的。那麼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他沒有找到真如,這是他的最大問題所在,所以他只能說自己是五品弟子位;]A16:《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2009繁簡版;回答問題(上);
如上對比,臨終前才自謙為“五品弟子位”的智法師,就單單戒律造詣和修持,顯然遠遠勝於“正覺同修會”的“佛戒白丁”——“二地菩薩”蕭平實。
是故可知,蕭平實居士犯大妄語,自稱是“入地菩薩”而不知不解別解脫戒,違犯菩薩戒,此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是一闡提。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四)于《宝积经》大精进菩萨三昧、受戒无知的“二地菩萨”
蕭平實濫用“大精進菩薩”安住念佛三昧時的“不被袈裟。亦不見佛。不受禁戒”的境界,來支持自己詆毀佛教戒律的開、遮、持、犯等戒相的愚蠢言行,十分可笑。先看原經:
【迦葉。時大精進菩薩。父母眷屬知識及諸婇女。聞天神語悉皆悔過。告菩薩言。隨意出家。汝當飲食勿令殞絕。迦葉。時大精進不食七日。光明暉悅顏色不變。唯心憶念正遍知身。一切諸天散花供養。時大精進過七日已。舍諸家業如棄涕唾。爾時父母同友知識。及諸婇女八萬四千。皆悉悲泣隨而送之。爾時大精進菩薩。持畫疊像入于深山。寂靜無人禽獸之間。開現畫像取草為坐。在畫像前結加趺坐。……
迦葉。時大精進。不被袈裟。亦不見佛。不受禁戒。心但憶念學薩婆若。……
如大精進菩薩摩訶薩觀如來像。如是觀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見十方阿僧祇佛。聞佛說法。】《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九;元魏優禪國王子月婆首那譯;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之二;
如上經文可知:
一者,“大精進菩薩”出家之後,並未曾受具足戒或沙彌戒,即“持畫疊像入于深山”,才有後文的“時大精進。不被袈裟。亦不見佛。不受禁戒”,而並非受戒之後“不持禁戒”,實是菩薩沒有去受戒 ;
二者,“大精進菩薩”出家之後,未受持具足戒或沙彌戒。因為受持具足戒後,五年不能離師而住,需安心五年學律;
假使是受持沙彌戒有袈裟——五條衣。但是不被袈裟,於沙彌而言並非犯戒。況且,“大精進菩薩”在念佛三昧中,屬於“持隨定戒”,不在犯戒的範疇。
而 “大精進菩薩”並非一生都“不被袈裟。不見佛。不受禁戒”。
蕭平實舉菩薩“持隨定戒”時的“不被袈裟。不見佛。不受禁戒”來證明自己詆毀戒律的持、犯等戒相的愚蠢言行,是墮於《百法明門》“癡、慢、不正見”三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覆、誑、憍、無慚、無愧、失念”六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此“二地菩薩”——蕭平實之言,不僅顯露自身“我慢、癡、不正見”等煩惱,顯露其認知的“大精進菩薩” 亦具足如是“我慢、癡、不正見” 等煩惱。
是故可知,蕭平實居士犯大妄語,自稱是“入地菩薩”而不知不解別解脫戒,此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是一闡提。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五)偏执“无我”诋毁“持戒”的“二地菩萨”
蕭平實四處曲解的“不著有戒,不非戒取戒、不取相戒、不取佛戒”,出自《不退轉法輪經》如下:
【阿難言。雲何如來世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須陀洹。佛言。須陀洹者。所為得入聖道流。名不思議佛法。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修不見道及所修道。度一切相。流注佛法非色非生。於一切法無著。一切法無處。一切法無緣。一切法無住。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不成就。菩薩摩訶薩。若到是道得堅精進堅勢力堅智堅慧不生懈怠。安住寂滅乘如實道。救護眾生最勝無上。不取是道亦複不住。修如是道求一切法。而無所得不沒不動。無住想無道想無世間想無佛想。悉皆平等無諸蓋障。智行境界無所掛礙。於一切法及諸邪見住平等相。開佛知見示深法門。分別身見出過我想。是名須陀洹。不取佛道究竟無礙。樂求佛道不著有戒。亦不取佛戒。非戒取戒。非取相戒。三結已離不住三界。如佛所學修行聖道。離一切想不取於緣。無諸障礙入於佛道。心得寂滅。不著壽命我人等見。諸根清淨。遠離煩惱。為修菩提而行于施。】《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二;僧祐錄雲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信行品之餘;
如上經文所說,“不著有戒。亦不取佛戒。非戒取戒。非取相戒”是無所住境界。而無所住境界,是在戒律基礎上建立的。菩薩是不住相、無所住。而周圍眾生則依相、依五蘊而知菩薩持戒、犯戒之事。
因此,如蕭平實之流,依“不著有戒。亦不取佛戒。非戒取戒。非取相戒”建立空見、執取空見,進而詆毀持戒、戒相等,此即撥無因果。是著魔之相,如經雲: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楞嚴經》卷第九;
如上可知,喇嘛教之流正是如此,破佛律儀,邪淫酒肉。而蕭平實今者,亦複“謗持戒名為小乘”,破齋犯戒。若喇嘛教者是百步,則蕭平實者是五十步,其破斥喇嘛教之言行,不過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若“開悟”即不須守護戒律,護持戒相,那《梵網經》中,佛陀也不需要為菩薩制戒了。
是故可知,蕭平實居士犯大妄語,自稱是“入地菩薩”而不知不解別解脫戒,違犯菩薩戒,此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是一闡提。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六)自吹不再犯戒的“二地菩萨”
蕭平實誑言:[第五、要念戒,常常注意自己有沒有犯戒。沒有證悟之前,要以表相戒、有戒相來受持戒法。證悟以後依止於道共戒。……
《悟前與悟後》書中說了四種不受,其中有“菩薩悟後不取佛戒”,記得嗎?連佛戒都不受,為什麼不受?其實不受佛戒才是真正的受佛戒,我照樣用《般若經》的定律套給你們聽:所謂持戒,即非持戒,是名持戒。這話,破參以後就懂了。真正的持戒是不持戒的,因為你有五陰,所以要持戒;我轉依了如來藏,我還要持什麼戒?如來藏根本無戒可以制他,他也不需要你為他設戒來禁制,因為他從來不犯戒禁,轉依他以後就不再犯戒了!所以證悟而轉依如來藏的菩薩們,依如來藏而不取受佛戒:《優婆塞戒經》的六重二十八輕、……乃至比丘戒、比丘尼戒都不再取受。這樣不持戒,非持戒,才是真正的持戒。] 簡體版《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P436
蕭平實尚且不知道菩薩應持多少戒律,又何談“從來不犯戒禁,轉依他以後就不再犯戒”?!
蕭平實根本不瞭解戒律,又何談“從來不犯戒禁,轉依他以後就不再犯戒”?!
而作為一個二地菩薩,其心是“不著有戒。亦不取佛戒。非戒取戒。非取相戒”;其身則頭陀持戒,不犯威儀;其口則具足清淨口業;若非為利益眾生,則不輕易開戒、犯戒。但前提是必須先要懂得戒律;
因為,你是不執著五蘊了。但你的五蘊並沒有消失,還在這世間:吃飯、穿衣,凡夫看到的你就是這個五蘊。因此,寫書、自吹自己是“二地”,那就是個“二地”了?!二地菩薩的“持戒清淨滿足”,是身口意三業持戒清淨,才名為“持戒清淨滿足”。如經雲:
【菩薩亦如是。住離垢地。持戒頭陀威儀助法集在其中。無有窮盡。……離垢地中。不與破戒共宿。】《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七;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五;
【遠離一切微細破戒障故。是故第二名離垢地。】《深密解脫經》卷第四;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聖者觀世自在菩薩問品第十之一;
而對於戒律胡說八道,並且詆毀戒相、律儀的“二地菩薩”—— 蕭平實,恐怕是臺灣正覺同修會的“特產”罷。佛教歷史上,還沒有一個人膽敢自吹是“二地菩薩”。
是故可知,蕭平實居士犯大妄語,自稱是“入地菩薩”而不知不解別解脫戒,違犯菩薩戒,此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是一闡提。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此等言行墮於《百法明門》“癡、慢、不正見”三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覆、誑、憍、無慚、無愧、失念”六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此“二地菩薩”——蕭平實之言,不僅顯露自身“我慢、癡、不正見”等煩惱,顯露其認知的“破參”後,亦具足如是“我慢、癡、不正見” 等煩惱。
八,萧平实承认是个假善知识
如“二地菩薩”——蕭平實先言“不以導師自居”的才是“真善知識”。如下文:
[我們相信地球上仍有不少修行修證非常深入、高超之真善知識,但卻難得相見。世間佛子因緣果報所限之故,能遇具備以下條件之善知識已屬不易。何謂“真善知識”?(1)……。(2)……(3)……
(6)能勸進善導實相念佛人繼續修進而不以導師自居者。
亦有前生已入實相念佛境界,而發願於此世間自度度人之再來人,雖因隔陰之迷而暫時忘失,但今生必能于佛法中自修自得,親見自性彌陀,並能自見自肯,辨明實相,自於了義經中自求印證,是無師智也。]A02:《念佛三昧修學次第》2014繁簡版;25 第四篇:肺腑之言;第一章 未修證者宜知;第二節:真善知識,難遇難得;
因此,勢必那些佛教內自吹“導師”者,皆是假善知識,是惡知識。但,實際上,蕭平實各種著作、網站中,處處都標榜“導師”之名,如此自相矛盾,貽笑大方。此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假的善知識,是個惡知識。如:
[平實導師 著
太極唯臆想,根本實真識;無明生兩儀,萬法由茲生。]A14:《我與無我》2009繁簡版;自 序;
[平實導師 著
歸敬佛法僧,……]A11:《邪見與佛法》2014繁簡版N;
[蕭平實導師,于甲申(1944)年出生於臺灣中部小鎮農家。……
因參禪始終沒有結果,後來 觀世音菩薩開示:“開悟哪有那麼簡單?心肝那麼沒閑!”(台語)……不久又經佛之召見,……給與印證。]正覺同修會網站
[禪三明心報告 --郭福健--
敬呈 主三和尚 蕭導師]A16:《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2009繁簡版;
正如《首楞嚴經》所說:【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此等言行墮於《百法明門》“散亂、不正見”二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覆、誑、憍、無慚、無愧、失念、放逸”七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九,谎称“释迦摩尼佛今在色究竟天”的“二地菩萨”
【色究竟天】
(界名)梵名阿迦尼吒天Akanis!t!ha,色界十八天之一。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參見:三界)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如“二地菩薩”——蕭平實誑言:[另有經說,世尊住於十方無量世界,祂的報身壽命有七百個無量數劫。而我們修行成佛只要三個無量數劫,所以我們修行成佛後世尊的報身還在住世度化眾生,祂的報身無量無邊,無盡久遠,這個報身是示現給初地以上菩薩來親近修學的報身,所以悟後尚見不到報身佛。因為悟了只是菩薩須陀洹,或菩薩斯陀含,還不到初地菩薩,故不見報身佛,必須修入初地以後往生色究竟天才得以見。]A02:《念佛三昧修學次第》2014繁簡版;14 第二篇;第五章 無相念佛;第一節:念佛的種類;第二目 念報身佛;
[諸佛具備四無礙辯,凡有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具足圓滿。諸佛不但於人間說法,也在龍宮說法,也在忉利天宮說法,祂的莊嚴報身更是常住色究竟天宮說法,猶如釋迦牟尼佛的莊嚴報身--盧舍那佛,今現在色究竟天宮說法。乃至示現入中陰界說法。諸佛在他處說法,百千萬倍於人間所說,而此師和諸見性祖師做不到,怎可說悟了就是佛?]A03:《正法眼藏-護法集》2009繁簡版;第三章 悟後起修之辨正;
[未到佛地者仍有局限,不能遍一切處示現,故經雲“譬如真如,是佛境界。”佛在十方世界,遍一切處同時化現時,其真如本心依舊在此世界最後身菩薩五蘊身中。色身涅盤後則駐於色究竟天宮之莊嚴報身中,依舊不是遍滿虛空充塞宇宙,不可將“譬如真如遍一切處”誤解為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生命實相之辨正》“譬如真如遍一切處”非是遍滿虛空;
[蕭平實導師,于甲申(1944)年出生於臺灣中部小鎮農家。……
因參禪始終沒有結果,後來 觀世音菩薩開示:“開悟哪有那麼簡單?心肝那麼沒閑!”(台語)……
不久又經佛之召見,……給與印證。]正覺同修會網站
此言荒誕,知見邪偽。何以故?若如“二地”蕭平實所言,“釋迦佛”今仍在色究竟天戀棧不去,並“召見”了這位“二地”,那麼則有無量過,略說有九:
(一)“一世界多佛存世”过失
佛教經典中說,一世界中無有二佛出世;如經雲:
【善男子。我於處處經中說言。一人出世多人利益。一國土中二轉輪王。一世界中二佛出世。無有是處。一四天下八四天王乃至二他化自在天。亦無是處。亦無是處。然我乃說從閻浮提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說無十方佛。我亦於諸大乘經中說有十方佛。】《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二;
當然,“二地”——蕭平實也是知道的。如下文:
[又《瑜伽師地論》及諸經中,佛開示時,每謂一世界中無有二如來同現於世,但有一佛化現即足成辦利益有情事,……]A07:《平實書箋》2009繁簡版;十六;
而色究竟天壽命五千劫(此非大劫),如果釋迦佛真的待在色究竟天,那麼色究竟天應有四尊佛:賢劫(大劫)之拘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摩尼佛都應在色究竟天。如經雲:
【大善見天壽命四千劫。或有減者。色究竟天壽命五千劫。或有減者。】《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八;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三○)第四分世記經;
若如此者,則成“四佛並出一世”之義,違背佛陀言教,則成邪見之過。何以故?
若許釋迦佛涅槃後,報身住色究竟天,亦應許拘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涅槃後,彼等報身住於色究竟天故。若如此者,則成“一世界內,多佛住世”邪見,與聖教相違。
複次,佛陀說法時,色究竟天(即阿迦尼吒天)眾,亦常來集會,此時若彼色究竟天有過去諸佛報身在彼,則彼天眾,應向彼諸佛告白外出,而佛教大藏經中不見此等文字。如經雲: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陀羅摩睺羅伽等。上至阿迦尼吒天。皆承佛力來入竹園。並先在坐諸菩薩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容受不相妨閡。爾時世尊告目連曰。汝與如來敷置高座。】《佛說華手經》卷第一(亦名攝諸善根經);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神力品第二;
是故可知,蕭平實說“釋迦摩尼佛今在色究竟天”者,皆是大妄語。
(二)如来报身“涅槃” 过失
或有人言:此義不然,拘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報身於釋迦佛出世之前,即先行入於涅槃,是故,今,唯有釋迦佛住於色究竟天。
答曰:此是邪見。若立“報身涅槃”,則與爾蕭平實所言“報身壽命有七百個無量數劫”相違,且有二次涅槃之咎。若報身不涅槃,則“一世界多佛存世”,違於聖教。是故可知,蕭平實說“釋迦摩尼佛今在色究竟天”者,皆是大妄語。
(三)“佛陀涅槃戏论”过失
複次。佛陀涅槃之際,三界天人共睹。豈有於欲界涅槃已,若佛陀再於色究竟(阿迦尼吒)天涅槃一次,成“二次涅槃”戲論,又與報身壽命久遠義相違。是故可知,說“釋迦摩尼佛今在色究竟天”者,皆是大妄語。
(四)具神通弟子皆可至色究竟天故,破“涅槃”义
複次,若佛陀具神通弟子等皆能拜見,如此,則佛陀“涅槃”名為戲論。如經雲:
【爾時娑羅樹林中間種種莊嚴甚可愛樂。亦複如是。是諸天人阿修羅等。鹹睹如來涅槃之相。皆悉悲感愁憂不樂。】《大般涅槃經》卷第一;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序品第一;
【四禪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或曰。謂三神足可得。意解神足。意捷疾神足。身踴神足。意解神足者。如力士屈申臂頃。于中間至阿迦尼吒。意捷疾神足者。如識旋轉諸界。于中間至阿迦尼吒。身踴神足者。謂一切身踴如鳥飛虛空如畫人飛。此名為禪。】《鞞婆沙論》卷第十;阿羅漢屍陀槃尼撰;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澄譯;四禪處第三十三;
如上經文義理可知,蕭平實說“釋迦摩尼佛今在色究竟天”者,是大妄語。何以故?
證四禪具神通弟子,皆可至色究竟天故。佛陀即在色究竟天,如何名為涅槃?!
或有人言:佛陀報身居色究竟天,乃是為地上菩薩演說佛法,凡夫天人及非地上菩薩皆不可見。
駁斥:1,大乘經典中,廣有諸地上菩薩,何不曾聽聞,彼等告假於色究竟天之報身佛,而來閻浮提釋迦如來處聽法事?!,
2,大乘經典中,廣有諸地上菩薩,何不曾聽聞,彼色究竟天之報身佛,令弟子問詢閻浮提釋迦如來“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等,如彼《妙法蓮華經》中,他方世界諸佛遣菩薩問訊釋迦如來之事?!
3,若佛報身居色究竟天者,兜率天補處菩薩,應往承事供養。而不聞不見彌勒菩薩往彼色究竟天。
4,補處菩薩凡夫兜率天人欲見則見,以平等心普為大眾說法故,何況佛陀具足大悲,如何色究竟天人及具足神通弟子不能得見?!
是故可知,說“釋迦摩尼佛今在色究竟天”者,皆是大妄語。
(五)立“现在有三耶三佛与如来等”义
佛陀於經中廣說,現在無有與如來等者。若立佛報身居色究竟天者,則與此相違。如經雲:
【佛告舍利弗。彼外道梵志或複問言。汝何故或言有或言無。汝當雲何答。
舍利弗言。我當報彼。過去三耶三佛與如來等。未來三耶三佛與如來等。我躬從佛聞。欲使現在有三耶三佛與如來等者。無有是處。世尊。我如所聞。依法順法。作如是答。將無咎耶。
佛言。如是答。依法順法。不違也。所以然者。過去三耶三佛與我等。未來三耶三佛與我等。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二;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一八)佛說長阿含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
複次,若色究竟天有佛報身居處,則與如上經義相違。
若言過去佛報身,於補處位菩薩降世前,離於色究竟天者,複名為邪見。何以故?
聖教中,都不見有補處位菩薩趣至色究竟天承事供養彼中報身佛故。且,如華嚴經中說,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下生十種事中,有勸辟支佛等涅槃事,卻無一法,說前報身佛離於色究竟天事故。
是故可知,蕭平實言“佛陀報身今在色究竟天”者,名為大妄語。造此等言論,是為了編造多次“佛召見”之謊言所作的鋪墊罷了。
(六) 色究竟天是补处位菩萨住处,非人间涅槃佛住处
色究竟天、兜率天是補處位菩薩住處,非人間涅槃佛住處。如經雲:
【善男子等。唯一佛寶具三種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
第一佛身有大斷德。二空所顯一切諸佛悉皆平等。
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無漏一切諸佛悉皆同意。
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變現一切諸佛悉皆同事。
善男子。其自性身無始無終。離一切相絕諸戲論。周圓無際凝然常住。其受用身。有二種相。一自受用。二佗受用。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萬行。利益安樂諸眾生已。
十地滿心。運身直往色究竟天。出過三界。淨妙國土坐無數量大寶蓮華。而不可說海會菩薩前後圍繞。以無垢繒系於頂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是名為後報利益。爾時菩薩入金剛定。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現報利益。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壽命劫數無有限量。初成正覺窮未來際。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圓滿。是真報身受用法樂。
諸善男子。二者如來佗受用身。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居真淨土說一乘法。令諸菩薩受用大乘微妙法樂。一切如來為化十地諸菩薩眾。現於十種佗受用身。
第一佛身。……。第二佛身。……。
第三佛身。坐萬葉蓮華。為三地菩薩說萬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萬佛國土。利益安樂無數眾生。如是如來漸漸增長。乃至十地佗受用身。坐不可說妙寶蓮華。為十地菩薩說不可說諸法明門。菩薩悟已起大神通。變化滿於不可說佛微妙國土。利益安樂不可宣說不可宣說無量無邊種類眾生。如是十身皆坐七寶菩提樹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善男子。一一華葉各各為一三千世界。各有百億妙高山王。及四大洲日月星辰。三界諸天無不具足。一一葉上諸贍部洲。有金剛座菩提樹王。其百千萬至不可說大小化佛。各於樹下破魔軍已。一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大小諸化佛身。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諸資糧及四善根諸菩薩等二乘凡夫。隨宜為說三乘妙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二;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報恩品第二之上;
如上可知:
1,諸佛真實報身,有始無終故,若許釋迦佛今住於色究竟天,即是許拘留孫佛、俱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今住於色究竟天。
2,色究竟天,是補處位菩薩成正覺處,非是已在人間示現涅槃佛之住處;
3,佛陀於人間示現涅槃,則報身不復住於此娑婆三界之內;
4,佛果報身無量無邊恒河沙數,非算術可知。而蕭平實,卻邪見的認為,佛陀僅僅迷戀在一佛國土——娑婆世界的色究竟天?!
5,蕭平實不學無術,唯大妄語耳。
複次,十地滿心位菩薩,不僅“運身直往色究竟天”,同時入住兜率天。如經雲:
【雲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染得菩提?......
雲何欲界中,修行不成佛,而於色究竟,乃升等正覺?......
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諸菩薩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願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見諸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竟舍離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宮、色究竟天,成如來身。”】《大乘入楞伽經》
是故可知,彌勒菩薩上升兜率天時,即入住色究竟天成就報身。若釋迦佛報身仍住色究竟天,則成“二佛共處一世界”,違背佛陀言教。是故,蕭平實立“釋迦摩尼佛今在色究竟天”者,名為邪見,名為詆毀如來,名為與如來爭,名為大妄語。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