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破斥蕭平實邪見 卷一
普德海幢 造
時為末法,妖魔橫行,鼓舌搔首,個個自謂得無上法。喇嘛教篡逆佛教,密行淫欲妄稱“佛法”。姦淫劣跡見諸臺灣報端,有蕭平實者,嫉恨喇嘛教利養、名聞故,趁機造文破斥、揭露喇嘛教,以期坐擁失信於喇嘛教之信眾,俗稱“擼粉”。欲以此廣納原喇嘛教之利養、名聞於一身。利用後世佛教徒“空、有”之爭,偏執有宗,立“見精明元”為彼“明心、見性”之境界,以為阿賴耶識之本。
然,蕭平實之大妄語,亦不輸於喇嘛教諸“活佛、法王”;其說相似法誤導眾生。妄譏二乘見道境界,割裂三乘,捏造佛陀之“懿旨”。譏諷禪宗祖師,輕賤出家之行,詆毀僧團耆舊長老。自誇修行無過其右,實則不知修行次第,顛倒經文,與戒律相違。是故,今當造文破斥,以利未來眾生,以冀明耀僧團住世之德,標榜三乘實為一佛乘之大義。
破斥蕭平實邪見 卷一
第一章 犯大妄语戒
佛陀教誡,其滅度後不許弟子自言我是真菩薩真阿羅漢。如經雲: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雲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複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蕭平實居士自謂經歷二千年的修行,可以“改變自己之內相分”,如下文:
[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然而眼見佛性之緣,直至千年前親遇大善知識 克勤圓悟大師之時,以心性單純、信心具足及福德具足故,殷勤奉侍、力護正法,是故親得傳授見性之法。是故今世仍可在被名師誤導之情況下,自行具足見性所須之定力慧力與福德而自行參究悟入,又得重新眼見佛性。便於山河大地上親見自己之佛性,便於一切有情身上親見自己之佛性,便於一切有情身上親見各各有情之佛性。如是境界,即是《圓覺經》所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然後次第進修,再證“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終能隨意改變自己之內相分,非諸明心菩薩所能知之,更非三明六通之大阿羅漢等所能知之。]A27:《眼見佛性》2009繁簡版.CHM》蕭 序[p1-42] ——心大寬廣的出家人與心小狹隘的出家人;
如上言論,可知蕭平實居士自謂佛陀在世時,彼是地前三賢位菩薩。
複次,蕭平實居士自謂“二地滿心位”,有“改變自己之內相分”的能力。如下文:
[第二目:凡夫完全被不可知執受控制和影響。賢位菩薩仍難以免除不可知執受之負面影響。二地滿心位起開始轉變不可知執受為可知執受,開始有能力轉變自己之內相分。三地滿心位雖有能力改變他人之內相分,因而導致他人之不可知執受開始轉變,但所有三地滿心菩薩無人敢偶一為之,於此違背因果律之作為不敢刹那生起一念欲輕試之, 佛之告誡極嚴峻故。……]《A25:《真假開悟》2009繁簡版.CHM》》第六章 表相歸依與實義歸依;第六節 意根現識對異熟識不可知執受之影響;
此是大妄語,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這種行徑和喇嘛教自稱“法王、如意寶”、“文殊菩薩”的化身、“佛祖姨母”再來的——晉美彭措 喇嘛有和區別?!
如晉美彭措誑言:[在我們五明佛學院,我覺得至少有三百多位得地菩薩,這是毫無疑問的。]
又如:
[頂禮 導師平實菩薩摩訶薩!]A36:《三乘菩提系列講座文稿》繁簡配圖版》
蕭平實明目張膽的出書吹噓自己,造大妄語惡業,難道也是請示他在“色究竟天的佛陀”得到的“安排”?!
[蕭老師二千多年來,一直是出家人,到上一世才現在家相,所以今生的出家人身韻仍然還很濃厚。今生示現在家相,是佛所安排,……]A15:《學佛之心態》2009繁簡版;書後語;(《學佛之心態》第140頁)
[蕭老師答:……不過這個出家的因緣很難講,最主要的,還是看世尊怎麼安排,我就怎麼做;我沒有第二句話。如果世尊要我出家的話,祂一定會先去跟我同修溝通,不必我去溝通。如果沒有必要,祂老人家可能不會多此一舉。]A16:《大乘無我觀-悟前與悟後別說》2009繁簡版;回答問題(下);
佛陀呵責此類人:【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雲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複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直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上面這段話,佛陀清清楚楚的說,但凡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在此末法之中,都不可以洩露自己是“菩薩、阿羅漢”的密因;
即不可以透露自己是菩薩再來,不可以說自己是菩薩、阿羅漢再來。這樣的再來菩薩、阿羅漢活著的時候,是不可以告訴別人:我是菩薩、阿羅漢再來的;除非等到他度化眾生事業結束了,一期護持佛法結束了,臨終捨身的時候,才可以告訴別人,我是菩薩、阿羅漢再來。說完了以後,交代完了以後,他就死了,走了。這樣的才是真正的菩薩、阿羅漢再來。
值此末世,蕭平實居士振臂高呼,自己由佛世再來的,轉世的,且證量不低於“二地菩薩”不過是徒增笑料耳!!
“二地菩薩”——蕭平實如實大妄語,即“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
一,为何佛陀不许后世弟子自言我是真菩萨真阿罗汉?
“二地菩薩”——蕭平實居士,不知如下義理,卻巧妙的吹噓自己已經證得“二地菩薩”果位;鼓吹自己是“菩薩”再來。
此等言行墮於《百法明門》“癡、慢”二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誑、憍、無慚、無愧、失念”五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為何佛陀不許其滅度後弟子自言我是真菩薩真阿羅漢?
答曰:其義具無量,今略說之,義有二十一:
一者,凡夫多有志意下劣之輩,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則起自卑心:謂解脫之果,非凡夫可得,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二者,凡夫輩,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或起邪見:謂解脫之果,乃生而得之,非修所能證,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三者,凡夫多有志意下劣之輩,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或起邪見:謂解脫之果甚難,彼是聖賢再來,故能證之,吾輩凡愚不堪修證,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四者,菩薩、阿羅漢再來之人或示現有妻子,凡夫輩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或起邪見:謂彼是聖賢而有妻子,吾輩亦應不離五欲而證解脫,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五者,凡夫輩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或起深重情執:謂彼是聖賢,吾輩何用修行,極力親近即可獲解脫,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六者,凡夫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或起情執:重其言教而輕聲聞藏、菩薩藏之經律論,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七者,凡夫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或起情執:高其言教而輕賤其餘大德之言教,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八者,凡夫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或起情執:重其師所在之僧團、居士團,而輕蔑其餘,若僧團、居士團,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九者,凡夫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或起邪見:謂依人不依法,輕謗“依法不依人”之聖言量,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者,凡夫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則漸壞四依法: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一者,凡夫若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則漸壞平等法:於供養中心不平等;心不平等故,處處取捨分別;處處取捨分別故,難證寂滅,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二者,若奸佞凡夫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必來勘驗,是否真實,是故多起梵行難,殺生難等,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三者,若奸佞凡夫聞師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或要以神通勘驗師是否真實,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四者,師若是菩薩、阿羅漢再來,而屢現神通,征信有信、無信眾生,謂是真實菩薩、阿羅漢再來,如彼魔術演員。此與佛戒相違,亦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五者,師若是菩薩、阿羅漢再來,為征信凡愚故屢現神通,則漸壞佛法故,佛法乃是覺悟,非尚神通異能。此與佛戒相違,亦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六者,多有奸佞凡夫妄言是“菩薩、阿羅漢”再來,為求名利故。魔王附著彼人,示現神通,迷惑愚夫,則奸佞凡夫宣邪說、邪見壞佛法。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七者,多有魔王附著之奸佞凡夫妄言是“菩薩、阿羅漢”再來。與真菩薩、阿羅漢再來者,互爭是非,失彼說法度眾之機。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八者,菩薩、阿羅漢,皆證無我,或久熏習,師若是菩薩、阿羅漢再來者,證解無我法故,淡薄名利,豈能自言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此無益於救度眾生,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十九者,自言是“菩薩、阿羅漢”再來,於俗諦則名為牟取名利之行,備受世俗譏嫌故,此與救度眾生之初衷相違,故菩薩、阿羅漢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二十者,尊佛教誨故,菩薩、阿羅漢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 羅漢’】;
二十一者,守佛梵戒故,菩薩、阿羅漢 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
而喇嘛教徒眾,與蕭平實及其徒眾等,於此無知、無識,犯大妄語,自吹是“入地菩薩”,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以此可知,蕭平實並不曾閱讀《楞嚴經》,或雖閱讀而不解其義。此與誦經樂學之佛子尚且相去甚遠,遑論其餘菩薩境界。
複次,蕭平實此等言論,是證明自身如實大妄語。何以故?
1,若“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已明心”(《眼見佛性》)屬實,曆2000年輪回時光,具宿命通,豈能不知佛陀不許後世弟子自言是真菩薩真阿羅漢之教誡?!
2,若蕭平實所言,證入“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眼見佛性》)屬實,如何未能通達“無我”之義,淪墮我執、我慢境界,如諸凡夫。而佛教中,如初果——“須陀洹”,尚不自謂是須陀洹果,何況如蕭平實居士出書自誇為“二地菩薩”?!
如經雲:【“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3,若蕭平實所言“然後次第進修,再證‘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終能隨意改變自己之內相分”(《眼見佛性》)屬實,即已入菩薩地如何未能除滅我執、我慢境界,起我執、我慢等煩惱?!而佛教中,初發菩提心,起修六波羅蜜之般若波羅蜜之菩薩,即須“降伏其心”,遠離“我相”等妄想境界,何況如蕭平實居士出書自誇為“已入地菩薩”,而不能自知為我執、我慢等煩惱所勝?!如經雲: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4, 若蕭平實所言“二地滿心位起開始轉變不可知執受為可知執受,開始有能力轉變自己之內相分。”(《真假開悟》)屬實,蕭平實至少是二地菩薩境界。而觀其言行,名為大妄語。如論雲: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離垢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論曰。此中果利益挍量勝事者。如初地說。此地亦如是。有者同無者應知。此中勝事者。於無量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成就佈施持戒清淨等諸事勝故。】《十地經論》離垢地第二卷之四;天親菩薩造;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十地經論》初歡喜地第一之一;天親菩薩造;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等譯;
二地菩薩戒律清淨,乃是“於無量劫遠離慳嫉破戒垢心”所成就之。能夠“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對比來看,蕭平實犯大妄語,自稱是“入地菩薩”,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二,无二地菩萨应有证量及学识
如經雲:【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是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以尊重心,複更受行十善道法,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是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佈施、持戒清淨滿足。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煉已,離一切垢,轉複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亦複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佈施、持戒清淨滿足。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為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能除一切眾生慳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為大施主,周給無盡。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薩若欲舍家於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舍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乃至能示現千身,於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是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於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二地;
蕭平實居士于“二地菩薩”所應證、應持、應習之法一無所知。如上“二地菩薩”可隨願力面見很多佛,佈施、持戒滿足清淨;如果想舍家修行,就能夠出家,並且一念之間就能證得“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乃至能示現千身,於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為眷屬……”。反觀蕭平實居士,可謂笑掉大牙。
(一)于“三聚净戒”无知的“二地菩萨”
三聚淨戒,初發心菩薩即始修學研持,而蕭平實自詡“二地菩薩”,卻未能知二地菩薩累劫所習,則屬妄語。
【三聚淨戒】
梵語 tri-vidha^ni s/i^la^ni。指大乘菩薩之戒法。又作菩薩三聚戒、三聚清淨戒、三聚圓戒。簡稱三聚戒、三聚。聚,種類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無垢清淨,含攝大乘諸戒,圓融無礙,故稱三聚淨戒、三聚圓戒。即:
(一)攝律儀戒(梵 sam!vara-s/i^la),又作自性戒、一切菩薩戒。乃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之止惡門。為七眾所受之戒,隨其在家、出家之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亦可總歸為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三種。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
(二)攝善法戒(梵 kus/ala-dharma-sam!gra^haka-s/i^la),又作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謂修習一切善法。此為修善門,系菩薩所修之律儀戒,以修身、口、意之善回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心不放逸,守攝根門及行六波羅蜜等,若犯過,則如法懺除,長養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
(三)攝眾生戒(梵 sattva^rtha-kriya^-s/i^la),又作饒益有情戒、作眾生益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此為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舉出十一種,即:(1)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2)眾生已起或未起之病等諸苦及看病者,悉與為伴。(3)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4)知恩報恩。(5)眾生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離憂惱。(6)見有眾生貧窮困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7)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8)先語安慰,隨時往返,給施飲食,說世善語。進止非己,去來隨物。(9)對有實德者,稱揚歡悅。(10)對有過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令其悔改。(11)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彼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稀有心。
此三聚淨戒為大乘僧、俗之通行戒,然大乘僧眾始受攝律儀戒,即受二百五十戒,此謂別受;後再總受三聚淨戒,稱為通受。(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解深密經卷四、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一(法藏))p665 FROM:【佛光大辭典】
【三聚淨戒】
菩薩戒義疏雲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
莊嚴論雲:‘初律儀戒,以禁防為體,後攝善攝生二戒,以勤勇為體。’
一、攝律儀戒 攝律儀戒者,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義。儀,即儀式,是軌範之義。法苑珠林雲:‘攝律儀者,要惟有四。’
一者、不得為利養故自贊毀他。
二者、不得故慳不施前人。(即外人也。)
三者、不得嗔心打罵眾生。
四者、不得謗大乘經典。
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攝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佈施等六度之法,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
三、攝眾生戒 攝眾生戒者,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舍。
慈名愛念,能與眾生樂故。
悲名憐湣,能拔眾生苦故。
喜名慶喜,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
舍名無憎無愛,常念眾生同得無憎無愛故。
以此等法,攝諸眾生也。FROM:【《佛學次第統編》楊卓 編】
(二)于“高广大床”无知的“二地菩萨”
蕭平實誑言:[另外是:不坐臥高廣大床。這個諸位不會犯,因為我們這裡沒有高廣大床。國王的高廣大床是房子牆壁挖一個大洞將近一丈高,人上不去的,要坐著象,從象背走上去坐。……在中國只有皇帝的金鑾殿,把龍椅放在一個很高的壇臺上,那就叫做高廣大床。]簡體版《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三輯P1124頁
[蕭老師二千多年來,一直是出家人,到上一世才現在家相,所以今生的出家人身韻仍然還很濃厚。]A15:《學佛之心態》2009繁簡版;書後語;(《學佛之心態》第140頁)
什麼是“高廣大床”,這是個佛教常識性問題,普通佛教居士應知之事,而“二地菩薩”——蕭平實居士于此鬧笑話,與“二地菩薩持戒滿足清淨”之境界相去甚遠,於佛戒律一無所知,名為大妄語。
“高廣大床”者,如下文:
【八關齋戒】
﹝出毗婆沙論並雜阿含經﹞
關者,禁也。謂禁閉殺盜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論雲:夫齋者,過中不食也。以八戒助成齋法,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齋法。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為六齋日。于此六日,能修行此八齋戒者,諸天相慶,即為注福祿增壽算也。……
[六、不坐高廣大床],高廣大床者,阿含經雲:床高一尺六寸,非高也;闊四尺,非廣也;長八尺,非大也。但過此量者,名高廣大床,不宜坐也。……。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高廣床者。以生憍慢故。木床高大。悉犯俗人八戒。同是也。八指者。一指二寸也。】《大正藏 第 23 冊 No. 1440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續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序》西京東禪定沙門智首撰;
如上“尺、寸”皆依佛陀指寬換算得來,超過這個尺寸,皆名“高廣大床”。佛陀制戒因緣如律經雲:
【佛在俱舍彌國。爾時長老闡那。用高廣好床。佛與阿難遊行到闡那房。是闡那遙見佛來。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世尊。入我房舍看床。佛即入見。是床高好見已語阿難。染汙爛壞。雲何是癡人。用如是高廣好床。佛種種因緣呵責闡那。雲何名比丘。用高廣好床。佛種種因緣呵已。集比丘僧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欲作床者。當應量作。量者。足高八指。除入梐。過是作者波逸提。
床者有二種。細梐繩床粗梐繩床。粗梐繩床有五種。阿珊蹄腳。波郎劬腳。羝羊角腳。尖腳曲腳。細梐繩床亦有五種。阿珊蹄腳。波郎劬腳。羝羊角腳。尖腳曲腳。高八指者。佛言。用我八指。
第三分入梐。波逸提者。煮燒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是中犯者。若比丘過八指作床腳者波逸提。隨作隨得爾所波逸提。若比丘過八指作床腳者。應截腳入。……】《十誦律》三誦;5.九十波夜提法之十;三食坐小床;
律藏中“高廣大床”,佛世以來普通民居即有之,非難得之物。如律雲:
【佛言。從今日聽。白衣舍大床高床。比丘不得畜不得坐不得臥。若人施高床大床聽受應護藏舉。不得坐不得臥。】《十誦律》卷第六十一(善誦毗尼序卷中);東晉罽賓三藏卑摩羅叉續譯;七百比丘集滅惡法品第二之餘;毗尼中雜品第三;九十事第八十五;
對比“二地菩薩”——蕭平實居士的言論可知,其不僅於戒律無知,且於己無知,無慚無愧,而信口雌黃,此與五戒清淨之居士,相去甚遠,遑論二地菩薩境界?!遑論二地菩薩所應證、應持、應習?!
是故可知,蕭平實居士犯大妄語,自稱是“入地菩薩”,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此等言行墮於《百法明門》“癡、慢、不正見”三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覆、誑、憍、無慚、無愧、失念”六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複次,蕭平實此等言論,是證明自身如實大妄語。何以故?
1, 若“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眼見佛性》)屬實,即曆佛世,豈能不知佛說“高廣大床”是何義?!
2,若蕭平實所言“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雖已明心,……如是境界,即是《圓覺經》所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眼見佛性》)屬實,即曆2000年輪回生死,又證入“《圓覺經》所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今自識宿命而不知佛說“高廣大床”是何義者,名為大妄語。
3, 若蕭平實所言“然後次第進修,再證‘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終能隨意改變自己之內相分”(《眼見佛性》)屬實,即已入菩薩地如何不知佛說“高廣大床”是何義者,名為大妄語。
4,若蕭平實所言“二地滿心位起開始轉變不可知執受為可知執受,開始有能力轉變自己之內相分。”(《真假開悟》)屬實,蕭平實即證二地菩薩果位境界。而觀其言行,名為大妄語,未能遠離坐臥“高光大床”之犯戒污垢故。如論雲: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離垢地說。遠離一切犯戒垢故。名離垢地。由離一切犯戒垢故。即此名為增上戒住。彼離垢地當知即此增上戒住。】《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住品第四之二;
【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離能起誤心犯戒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十地經論》初歡喜地第一之一;天親菩薩造;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等譯;
對比如上所言,蕭平實不能知律中所制,違犯、非違犯之尺度,亦不知不解律中名相、義理之所指。根本做不到“離一切犯戒垢”之二地菩薩基本證量。尚不如廣學多聞、受持八關齋戒之居士。是故,“二地菩薩”蕭平實犯大妄語,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三)于“比丘尼戒”数量无知的“二地菩萨”
蕭平實誑言: [世尊這種作為,在四阿含中的記載非常多,律部的經裡記載更多;只要有佛弟子錯了,他一定叫來糾正。二百五十個比丘戒,五百多個比丘尼戒,都是弟子犯錯,佛一定叫來問明及糾正,然後就制戒,戒就是這樣來的,所以說這樣才叫做真正的圓融。]A14:《我與無我》2009繁簡版;第四章 理事圓融;第五節 作濫好人非真圓融;
[蕭老師二千多年來,一直是出家人,到上一世才現在家相,所以今生的出家人身韻仍然還很濃厚。今生示現在家相,是佛所安排,……]A15:《學佛之心態》
《四分律》中佛為比丘尼制戒,唯有348戒。而稱“五百戒”者非是實數。之所以稱500戒,是因為比丘戒律約250條,其重戒4條。比丘尼重戒8條,因此就以比丘戒之倍數稱500戒。其實只有348條。
複次,以樂學戒故,合比丘、比丘尼戒為一戒聚故,名為500戒。
【五百戒】
(術語)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本律之說相,唯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數而稱為五百。束為七聚:一,八波羅夷。二,十七僧殘。三,三十舍墮。四,百七十八單提。五,八提舍尼。六,百眾學。七,七滅諍。行事鈔中一曰:“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比丘尼鈔中上曰:“世人妄傳五百戒者非也,亦有經律尼戒五百,此但有總數而無實名也。”(參見:具足戒)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蕭平實此等言論於普通法師、居士而言,不為過失。於“二地菩薩”——蕭平實居士,則為大過。佛陀為比丘、比丘尼制戒多少,彼應了然於胸故。
“二地菩薩”——蕭平實“二千多年來,一直是出家人”,而不如實知佛陀為比丘尼制戒多少故,可知蕭平實居士于戒律無知、無識,犯大妄語。
有人言:別解脫戒是出家眾所應持受修學,而蕭平實系在家居士,于此無知並無大過。
答曰:此言許為初發心菩薩開脫罪責,若蕭平實者則屬大過,墮大妄語境界。何以故?蕭平實者自謂“二地菩薩”非是初發心者,且二地菩薩以能“遠離一切犯戒垢故”勝過初地菩薩。如論雲: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離垢地說。遠離一切犯戒垢故。名離垢地。由離一切犯戒垢故。即此名為增上戒住。彼離垢地當知即此增上戒住。】《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八;彌勒菩薩說;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隨法瑜伽處住品第四之二;
以此可知,二地菩薩入地前乃是經多劫修行、嚴持“三聚淨戒”,使能成就“遠離一切犯戒垢”境界,而“二地菩薩”——蕭平實,卻於比丘尼戒律數量尚且無知,何況能夠“遠離一切犯戒垢”?!
複次,有人言,汝乃吹毛求疵,蕭平實系居士身,不知比丘尼戒律多少不足為怪也。
駁斥曰:此愚人言論。彼自詡“勝義僧、二地菩薩”,吾輩豈可依凡夫五戒居士標準衡量之?!必須依“勝義僧、二地菩薩”之應有境界衡量之。如蕭平實自謂:
[二地滿心菩薩,則是能夠在‘微細毀犯、誤現行中正知而行’,完全是以無生法忍智慧的導致戒行絕對清淨,而證二地滿心果位(這是猶如光影現觀的功德,能隨己意而改變自己的七識見分為清淨心,也能用這種現觀的能力來改變自己的內相分為清淨境界,所以能絕對清淨、身處五濁惡世中也能不犯眾生),不以能到千佛世界等有為法而定位之;]A15:《學佛之心態》2009繁簡版;附錄五:不應以一經一論楷定全部佛法;
諸佛子應知,二地菩薩依“佈施、持戒清淨滿足、遠離一切犯戒垢故”而得名為“離垢地”。若未能盡持比丘、比丘尼戒者,則不名樂學戒者;若未能樂學戒,則難以盡持三聚淨戒及所含別解脫戒。如此則難以圓滿受持三聚淨戒,遑論達到“戒行絕對清淨”境界。
若未能熟背《律藏》知其各部比丘、比丘尼一一戒律,若未能背誦各部比丘、比丘尼一一戒,如何能熟記一一戒條之開、遮、持、犯四義?若未能明瞭一一戒條之開、遮、持、犯四義,如何能於行住坐臥中成就“持戒清淨滿足、遠離一切犯戒垢”?!
今觀蕭平實者,尚不知比丘、比丘尼戒實際戒分,何況一一戒條之開、遮、持、犯?亦必不知如下各部戒律數目。
(1)《四分律》謂比丘戒有二五0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
(2)《十誦律》謂比丘戒有二五七戒,比丘尼戒有三五五戒。
(3)《五分律》謂比丘戒有二五一戒,比丘尼戒有三八0戒。
(4)《摩訶僧祇律》謂比丘戒有二一八戒,比丘尼戒有二七七戒。
(5)《善見律毗婆沙》謂比丘戒有二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一一戒。
(6)《巴厘戒本》謂比丘戒有二二七戒,比丘尼戒有三一一戒。
是故可知,蕭平實自稱是“二地菩薩”,而于律藏無知,此是染汙優婆塞行,是非法是惡業,是與佛相諍,此知見是智者之所訶毀者;
此等言行墮於《百法明門》“癡、不正見”二種“根本煩惱法”境界。為“覆、誑、憍、無慚、無愧、失念”六種“隨眠煩惱”法之所勝。
複次,蕭平實此等言論,是證明自身如實大妄語。何以故?
1, 若“平實二千餘年前親在佛座下時已明心”(《眼見佛性》)屬實,曆2000年輪回時光,豈能不知佛陀與比丘尼制戒多少?!
2, 若蕭平實所言“如是境界,即是《圓覺經》所雲‘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眼見佛性》)屬實,為入地前多劫持戒,研習“三淨聚戒”,豈能不知佛陀與比丘尼制戒多少?!
3, 若蕭平實所言“然後次第進修,再證‘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終能隨意改變自己之內相分”(《眼見佛性》)屬實,即已入菩薩二地,成就“遠離一切犯戒垢”境界,豈能不知佛陀與比丘尼制戒多少?!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