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世亲菩萨,说识蕴包含了阿赖耶识
2,安慧菩萨,说识蕴包含了阿赖耶识 
3,无著菩萨,说识蕴包含了阿赖耶识
4,无著菩萨,说阿赖耶识是苦、集谛,是杂染根本,当断故
5,无著菩萨,说阿赖耶识是无常有取受性
6,无著菩萨,说业相——阿赖耶识断灭相
7,弥勒菩萨,说无余依涅槃界中”阿赖耶识永灭尽
比丘们!……他熄灭而不点燃什么?他熄灭而不点燃色;熄灭而不点燃受、想、行、识。 
  比丘们!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色上厌,在受上厌,在想上厌,在行上厌,在识上厌;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展开收拢
相应部22相应79经/被食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大德!执取着色者,被魔所束缚;不执取着色者,被波旬所释放。 
  执取着受者,被魔所束缚;不执取着受者,被波旬所释放。想……行……执取着识者,被魔所束缚;不执取着识者,被波旬所释放 
  大德!我这样了知这世尊简要所说的详细义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简要所说的详细义理,好! 
相应部22相应63经/在执取中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有色时,执取色后,对色执着……(中略)当有识时,执取识后,对识执着而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色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 
  「受……想……行……识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中略)变易法,不执取它后,会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当这么看时……(中略)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相应部22相应151经/这是我所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1,世亲菩萨,说识蕴包含了阿赖耶识

萧平实认定的“三地菩萨”——玄奘法师翻译的世亲菩萨的《大乘五蕴论》里直说: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最胜心者。谓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又此行缘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随转。又由此故从灭尽等至无想等至无想所有起者。了别境名转识还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转故。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故。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即此亦名阿陀那识。能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阿赖耶识为境。恒与我痴我见我慢及我爱等相应之识。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果及与圣道灭尽等至现在前位。】《大乘五蕴论》一卷;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2,安慧菩萨,说识蕴包含了阿赖耶识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安慧菩萨造;大唐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罗奉 诏译;

萧平实认定的“三地菩萨”——玄奘法师翻译的无著菩萨的《显扬圣教论》里直说:

3,无著菩萨,说识蕴包含了阿赖耶识
识蕴建立有三种。一种类差别。二依差别。三杂染清净差别。
  种类差别者有二种。一阿赖耶识。二转识。依差别者。谓六识身。问阿赖耶识于六识中何识所摄。答通六识所摄。藏彼种故由此识密记摄故。藏彼种故由此识密记摄故。薄伽梵不为一切说。若善巧者。即由此随解。杂染清净差别者。如经中说。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如是有瞋离瞋。有痴离痴。乃至广说。】《显扬圣教论》卷第五;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净义品第二之一;


4,无著菩萨,说阿赖耶识是苦、集谛,是杂染根本,当断故
【复次阿赖耶识具一切种子故。于现在世是苦谛体。是未来世苦谛生因。亦是现在世集谛生因。如是有情世间生根本故。器世间生根本故。是现在世苦谛体故。能生未来苦谛故。能生现在集谛故。当知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又此行者由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以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所依止转转依无间。当知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知已断一切杂染】《显扬圣教论》成瑜伽品第九



5,无著菩萨,说阿赖耶识是无常有取受性
       【又此转依以相违故。当知能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以缘真如境圣道能转故。又阿赖耶识粗重所随转依。究竟远离一切粗重。
       又阿赖耶识是烦恼生因。圣道不生因。转依是烦恼不生因。圣道生因。此是建立因体非生因体。又阿赖耶识令于善净无记法中不得自在。转依令于一切善净无记法中得大自在。】《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七


6,无著菩萨,说业相——阿赖耶识断灭相
       【复次此阿赖耶识断灭相者。谓此阿赖耶识正断灭故。便舍二种取。其身虽住犹如变化。所以者何。未来后有苦因断故。便舍未来后有之取于现法中一切烦恼因断故。便舍现法一切杂染所依之取。一切粗重远离故。唯有命缘暂住。由有此故。佛经中说。尔时但受身边际受命边际受。广说乃至即于现法一切所受究竟灭尽。如是建立杂染根本故。趣入通达修习作意故。建立转依故。是名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
       如是由胜义道理。建立心意识已。随此所说道理故。于三界中一切心意识一切杂染道理及清净道理。应随显了。若于余处所显心意识道理。此由所化有情差别故。但依具愚夫慧所化有情而说方便令彼易入法故。】《显扬圣教论》卷第十七


7,弥勒菩萨,说无余依涅槃界中”阿赖耶识永灭尽
     弥勒菩萨亲口告诉你,“无余依涅槃界中”阿赖耶识永灭尽,诸佛、及入无余涅槃的阿罗汉都是证得“无余依涅槃”的,都是灭尽阿赖耶识的。

引用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境不现前故。阙作意故。未得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
  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何等为六。谓
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弥勒菩萨说;


上面的论文里是说“无余涅槃界”中即“无余依涅槃界位”,阿赖耶识永灭,是真正的无心地。其余“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五位中,就算是“七转识灭”虽然可以称为“无心地”,但阿赖耶识未能永远灭尽,并不是真正的“无心地”。
     有余涅槃:阿罗汉已证涅槃——“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麁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
     无余涅槃:阿罗汉都没有阿赖耶识持种了——“
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
《成唯识论》卷三曰:「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麁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


世亲、安慧、无著菩萨说“识蕴包含阿赖耶识”打脸萧平实
http://www.bskk.me/thread-3091606-1-1.html

无著菩萨说“阿赖耶识断灭相”打脸萧平实
http://www.bskk.me/thread-3091282-1-1.html

安慧、无著菩萨说“识蕴包含了阿赖耶识”打脸萧平实
http://www.bskk.me/thread-3091604-1-1.html

  ★萧平实大战弥勒佛★
http://www.bskk.me/thread-3158933-1-1.html
(出处: 地藏论坛-佛教app)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德海幢 的頭像
普德海幢

普德海幢

普德海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