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萧平实之流皆白字先生,害的本人不仅要教佛学,还要教语文。如或不然,萧平实之流真要沐猴而冠,南面称“孤、寡”,吾辈不得不拜了。
   《楞伽经》里佛陀也是说明“八识”是生灭法,有俩种“生、住、灭”。只不过第八识与前七转识互为因果,生生不息罢了。
引用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识蕴包含阿赖耶识的“生住灭”,正绝教可笑到要将阿赖耶识“分离”出去。这里先说何为“蕴”,如下文说:
引用
【蕴】积集之义。有色蕴(物质)与心蕴(精神)的分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蕴即八识心王,即称“心”王,即落心蕴的范畴。这个是抵赖不得的。更如下文中说:
【蕴】
 (术语)梵名塞建陀Skandha,旧译曰阴。阴覆之义,谓色心之法,荫覆真理也。新译曰蕴。积集之义,谓色心之法,法大小前后等积集而成自体也。色蕴,心蕴等。
    义林章五本曰:“梵云塞建陀,唐言蕴,旧译名阴(于禁反)。此阴是荫覆义,若言荫者,梵本应云钵罗婆陀。(中略)或翻为聚,故法华云:五众之生灭,此亦不然。若言众者,梵本应云僧伽。或翻为聚,此亦不然。若言聚者,梵本应云曷罗陀。”俱舍论光记一之余同。
   俱舍论一曰:“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颂疏界品一曰:“聚谓积聚,即是蕴义。”
   然新译之仁王经上,并用二义。曰:“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随便翻一下《成唯识论》,如下:
引用
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成唯识论》卷二

    如上可知,不论是说六识,还是说第七、第八识,都是“识”,“识蕴”的定义本身就是函括全部“识”,哪有区别包括八识的“识蕴”,不包括八识的“识蕴”?《成唯识论》也没有将阿赖耶识从“识蕴”中独立出来。何况,佛陀说五蕴即已经解释清楚众生生命的本质。阿赖耶识在其中肩负着受染污、持种子生死轮回的“重任”。
引用
【识蕴】(术语)五蕴之一。俱舍成实以为眼等之六识心王,唯识以为八识心王。此等心王有种种差别,集于一所,而为识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识蕴】
梵语 vijn~a^na-skandha,巴利语 vin~n~a^N!a-khandha。指眼识等诸识之聚集。为五蕴之一。又作识阴、识受阴。俱舍论卷一(大二九·四上):“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识蕴。此复差别有六识身,谓眼识身至意识身。”盖眼等六识对境仅取总相来分别,故类聚此六识而立名为识蕴。于十二处中合为一意处,于十八界中分别六识为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且另立无间灭之意根,总计为七心界。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三一·七○一上):“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其中,第八阿赖耶识为心,第七末那识为意,前六识为识,是即总称此八识为识蕴。
 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举识蕴有五种差别:(一)安住,谓诸识于三界执著内外而安住。(二)杂染,谓诸凡夫于现法中依受用境界,于后法中依生死等门而被染污。(三)所依,谓识依眼等六处、六识身而转。(四)住,谓识依四识住等而安住。(五)异相,谓识有贪心或离贪心、善或不善或无记等异相。(杂阿含经卷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集异门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
p6701FROM:【佛光大辞典】

      如上可知,如《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瑜伽师地论》都将第八识归入“识蕴”的,并且也只能归入“识蕴”。识蕴本身就是阿赖耶识的诨号。《瑜伽师地论》中说“安住、杂染”都是在说“阿赖耶识”形相,安住生死,受染污。因为只有阿赖耶识才会含藏积集业种、流浪生死、受熏染等事。你如果将阿赖耶识活生生从“识蕴”剥离,那就如同于虎谋皮。可笑之极。      换句话说,识蕴包含了阿赖耶识的“生、住、灭”,你怎么可能将阿赖耶识从识蕴“分离”出去?

【识蕴】
  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唯识宗于“五位百法”中,立八识心王之名,此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唯识宗不说心而说识,在佛法上谓之方便。事实上,识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识三者,同体而异名。小乘佛教建立六识,没有第七、八识,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识的含义,如《顺正理论》卷十一载:“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集起故名心者,即是第八阿赖耶识;思量故名意者,即是第七识末那识;而了别故名识者,即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识蕴,谓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受。若胜心者,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摄藏我慢相故,又能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引用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成唯识》论卷一

复次,前七转识本就生灭不歇,而能于阿赖耶识互为因果,说明阿赖耶识本身也是生灭不歇的,属于生灭法的范畴。归在“识蕴”属于实至名归。

如上可知,阿赖耶识本就是识蕴里的一识,就如同说“黄种人是人类”,“狸猫、花猫都是猫”。

    不管你是钻石还是豪车,只要是出售过的东西都是二手货。阿赖耶识本也是一样,不论你多“豪横”也只是识蕴里的一个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德海幢 的頭像
    普德海幢

    普德海幢

    普德海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