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用自金印荷花网——《真如与第八识的关系

 

真如与第八识的关系如何?
既然已经知道了真如与第八识不同,那么真如与第八识是什么关系呢?
真如能统摄一切法,第八识也能含摄一切法,两者一定关系密切,有区别也有联系,在这里有五个方面的内容需要讨论清楚。

内容一:真如是体、性,八识是相、用。

真如无为,藏识有为。乃至成佛,真如依然无为,无垢识依然有为。法住法位,不会改变。
真如是一切法无倒实性,也是第八识之实性。真如无相无为,没有行相。第八识虽然行相微细,但有行相。其相续运转,回向位菩萨能少分证知第八识之相分,地上菩萨能证知第八识之见分。
真心是一切法无倒实性、性净明体,是故第八识无别自体,亦以真心为体。如《摄大乘论释》中明记:

《摄大乘论释》 世亲菩萨造释;无著菩萨造论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卷第七;释应知入胜相第三之一

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体故。若方便道以识为相。若入见道以真如为体。

真如譬如水,八识如水波。水波以水为本体,水以水波显其相用。从真如的角度讲,含藏识和诸种子都是真如为体,处处起思量的转识也是真如为体,一切法都是真如为体。
是故六祖惠能大师言:“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亦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 
又如《佛说法集经》记:

《佛说法集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卷第四;

一切法唯是名字。以无实物故。一切法离诸见。以不可见故。一切法不缚不脱。以无形相故。一切法不去。以真如为体故。
一切法一界。以不差别于真法界故。一切法不差别。以实谛平等故。

故知:真心是体、性。八识心王是相、用。整个八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真如内在功德即性德,所显而有。真如所显之相,细分是八识,总说是第八识。如《宗镜录》中云:

宗镜录卷第八十一

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是真心上随缘之义。
故马鸣以一心为法,以真如生灭二门为义。论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心真如是体,心生灭是相用。

心真如门者,是真如。心生灭门者,总说有八识,略说即第八识。
真如,有空、不空义。
一、真实空,究竟远离不实之相显实体故。
真实空者 。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自相非他相……,略说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触,故立为空。据实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无,能遮亦无故。

二、真实不空,本性具足无边功德有自体故。
言真实不空者 ,即显真心常恒不变净法圆满故名不空。
真如法身虽是无为,而具有无量无边功德性,真如内在的无量功德,由无垢识来显发。有为功德以无垢识来显发,以无垢识来总持,依此建立心生灭门。(凡夫位,唯染污八识显生死、烦恼轮回苦果。)

心生灭门者。谓依真心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凡夫位,名阿赖耶识。
由此可见,真心从体、性上总持万法。第八识从相、用上总持万法。
真心为体,八识皆是心相。犹如海水,聚为大海,随风起浪,浪如七识。海水为体,大海、波浪皆是水相。如果水隐他方,则沧海桑田,大海、波浪一时都无,不见水相。水体不灭,水相不显,即如同定性声闻入无余涅槃,八识皆尽,唯余清净无为真如法界。

八识心王皆以真如自性为性净本体,真如自性以“八识心王”来显其内在功德妙用。
真心即理体,“八个识”是相用,是以动静无际,性相一原。如水即波,波即是水;水是波之体,波是水之相;波有种种行相,体是唯一即水。如下示意图所示:
真如与第八识的关系
图1 水波图
亦如黄金打造的风车,性净本体黄金为真心,主干车身为藏识,动转风叶为七识。如下示意图所示:
真如与第八识的关系
图2 风车图
真如是水体、水性,是黄金、金性。八识是波涛是水相、显水之作用,亦如金器皿、显金之作用。
真心无始终、无生灭,所显之相(八个识)有生、有灭;有始、有终。
故说是心相灭,非心体灭。乃至入于无余涅槃,真心亦不灭不动摇,但心之相(八识)灭。此无余涅槃界,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

内容二:真如法界的法性义与法身义有差别,非无差别。

问:有些人认为:“真如既然是八识之实性,那么真如就不能离开八识而独有。因此,离开了八识,真如法界也就没有了。 ”这样的见解是否正确?
答:这样的见解不正确,不可以讲:“离开了八识,真如法界就没有了。 ”新学菩萨有这样的想法,是常见的,但也是片面的,所以是错误的。真如是八识之实性没有错,但真如也是法身,是八识之性净本体,而八识是真如所显之相、用。真如法界具有法性义与法身义,他们忽视了“真如是法身”这一点,所以说不全面,也就不准确,是错误的判断。
清净真如法界,是自觉圣智所证,如何证得此真如法界、常住真心呢?要从真如法性入手,从诸法空性、无我性入手。以亲证诸法空性、无我性,证得一切法真如故,亲证契合此清净真如法界。

1 .如果依唯识“证得”之义,从法性的角度讲,圆成实性真如,离不开第八识。八个识是“抓手”,攀援、观察八识“无常、苦、空”,求证“人无我”,若离开了第八识,则无法求证“人无我”,“人无我”即:清净无为之真如法界,远离戏论非空非有,缘八识建立“三性、三无性”。“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若离世俗谛,则无胜义谛可说,无有二谛可得建立,唯有一谛可得建立:谓即真如清净法界。于一实谛中,诸法寂灭,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内无外,无得无失,无有世俗亦无胜义,无有一法可得安立,空性自空,空不可得,何况诸法。
是故若从“证得”之义,从法性的角度讲,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一非异,不即不离。若离“依他起性”之第八识,则无圆成实性之真如可证可得。虽然法性不显,然而法身不灭。

2 .如果不依唯识“证得”之义,从法身的角度讲,清净真如法界,是常、是实、是法身、是涅槃。八识是真心所显之心相,念念生灭相续,非常非一;真心是八识之性净本体,不生不灭不动摇,是常是一。心相虽灭,心体不灭。
如镜中像,像有生灭,镜体不灭。如水中月,水波涟漪,月无动转。是故若八识灭尽,入无余依涅槃界已,唯余清净真如法界。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九十九》

善男子!如来法身即是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说有来有去,如来法身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佛法身者不可思议,无相无形,不来不去,非有非无,非见非不见,如如实际,不去不来,非无非非无,非处非非处,非一非二,非净非垢,不生不灭。

《成唯识论》

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

《成唯识论述记》

又真如无生灭故常,无变易故常,皆自性常故。四智心品所依真如常故常,其四智品体,无断及无尽故说常。

是故当知,清净真如法界,是自性常,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不可思议,远离二边。乃至定性声闻入无余依涅槃界已,唯余此清净真如法界。“离色心等法,无有真如可证可得 ”,并非是讲:色心灭尽,真如亦灭。如果不能理解真如法界的两个内涵:法性义与法身义,就会落入损减执中,或者落入增益执中。
落入损减执者,就会认为入了无余涅槃全无所有的“断灭见”。
落入增益执者,就会认为入了“无余涅槃还有第八识存在”。
应当了知,这样的两种观点都不正确。正确的观点是:定性声闻如果入了无余涅槃,唯余离言说清净真如法界。

内容三:如何理解“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

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唯有地上菩萨乃能亲证,诸余声闻、辟支佛等,唯依佛语信此二法。此处比较微细,三贤位菩萨信受理解即可。
自性清净心,简称自性,即是真如。
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即是:“如虽性净,而相有杂染。”如,即是真如。相,谓八识。真如之相用随染是阿赖耶识,若真如之相用转净是如如智。真如是法身,性自清净,体亦无染。真如所显之相用即八识有染污,故称:如虽性净,而相有杂染。
真如之相用(八个识)若净,则转识成智,四智圆明,即是佛地如如智。地上菩萨分证如如智功德,佛地满证如如智。佛地如如智,亦称本觉、自然智。本觉自然智,即是真如自性内在功德。自性功德,简称性德,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问:无漏性德本自具足,何假外修而成佛道?
答:为决此疑,古代祖师立有二德,谓:性德、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之德,修德是用功修行之德。性德本具,要因修显。性德是内因,修德是外缘。内因外缘具足,方成佛道。譬如木能生火,无缘不起火。性德本具,须假修德,如遇因缘,方有火生。“因修显性,以性成修。
若没有性德,修德也将不能成就。性修缺一不可,和合方备。若修万善,则顺法性;以净夺染,性德方起。凡夫虽具性德,因为造恶违性,本性功德不显,不成妙用。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性德随染,即和合义。
如《八识规矩纂释》中言:“所谓佛法之精髓也。良以一真法界圆明妙心,本无一物,了无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对待妄想分别之缘影乎。原此心境皆因无明不觉,迷此一真法界。不生不灭真心与生灭和合变为阿赖耶识。
亦如《大乘义章》中云:“ 真心与妄和合名阿梨耶,亦名本识,亦名藏识。 
如何理解这个真如本净而相有杂染的事情呢?

1.冰晶喻

比如净水,随人心念善恶不同,在凝结成晶体之时,会呈现出不同的相貌。净水本净,从来不染,心念不同,所显之相,有好丑差别。
真如与第八识的关系
譬如上图中净水的不同结晶图。真如法身,不生不灭,体本无染,不垢不净。随众生心染污与清净的差别,所显之相有种种差别。真如喻如净水,八识喻如冰晶。依此譬喻,来理解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

2.水性喻

再来,譬如水性,体非清浊。但由秽、不秽故,有清浊名。若泥滓浊乱故不澄清。虽不澄清,而水清性不失。若方便澄渟,即得清净。故知净不净名,由有秽无秽故得,非关水性自有净秽。众生、诸佛亦复如是。同一真如,无有异体。但违空理故起惑着,烦恼染乱故名为浊。若不违二空,与如一相,则不起无明,烦惑不染,所以假号为清。
法身即真如,第一义空。空非顽空,具众妙德,随缘显相,相即八识。因无明故,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故有执取。若无明灭尽,转识成智,则相纯智相,法法平等,远离二边,究竟安乐。

内容四:第八识是有为法,并非“既是有为、也是无为”。

问:有些人认为“第八识既是有为、也是无为。”他们的理由是在《解深密经》中云:“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是中有为 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 非无为非有为。”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
答:认为“第八识既是有为、也是无为。”的观点是错误的,是混淆了胜义谛与世俗谛
如果把经文补全,再来仔细分析一下,意思就很清楚。

《解深密经》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告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此处是大菩萨们依“一切法无二 ”的角度,来讨论一切法如何无二。所以此处是依“一切法无二”之平等性来说,也就是依“胜义谛”来说的。
依胜义谛,就要以实相界、第一义空来看待一切法,以一切法共性、共相来观待: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寂灭、一切法空,是故一切法无二
是故依于胜义谛,远离二相,离四句、绝百非,双非双遣。依胜义谛,双非双遣,故说“一切有为法,非有为非无为。一切无为法,非无为非有为。
何以故?因为一切有为无为诸法皆空故、不可得故、寂静故。空中有为无为皆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可施设有为、无为差别,一切法平等寂灭。
如果依世俗谛,就要从现象界的角度来看待一切法,以一切法的自性、自相来观待:有为法是有为法,无为法是无为法;有为法有其特点,无为法有其特点,互不相同,各有差别。

依世俗谛立六趣生,依胜义谛说皆空寂。
依世俗谛立染净有,依胜义谛说毕竟空。
依世俗谛立种种名,依胜义谛说无所有。
依世俗谛立种种相,依胜义谛说不可得。
依世俗谛立三际有,依胜义谛说假施设。
依世俗谛立众生界,依胜义谛说本来空。
依世俗谛立胜义谛,依胜义谛说但假名。
依世俗谛建立八识,由胜义谛如如不动。
世俗谛故了知二性,由胜义谛离一异性。
世俗胜义无各别体,世俗真如即是胜义。

世俗谛“有”故,不堕断灭中;胜义谛破故,不堕常中。
譬如江河未会大海,则有别名,既入大海,则无差别;正法亦如是,世俗谛中有万千差别,第一义谛则无一法,何况能有差别。
如《父子合集经》中云:

《父子合集经》

世尊!譬如空拳中无有物,但诳愚童,唯假名尔。胜义谛中,以至空拳,所立名字,亦不可得。如是乃至眼及眼根,于胜义中,亦复非有。

《大乘入楞伽经》

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于彼诸缘中,分别生灭相;
非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于凡愚,妄情之所著;
缘中法有无,是悉无有生。习气迷转心,从是三有现;
本来无有生,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譬如虚空花;
离能取所取,一切迷惑见。无能生所生,亦复无因缘;
但随世俗故,而说有生灭。

 

由此故知,依胜义谛故,作如是言:“ 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何以故?有为无为,平等空故、寂静故、远离故、不可得故。
若依世俗谛,则有为法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必非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必非有为法。不可以混淆,错乱。
总结下来的结论:
1,依胜义谛 。“第八识既是有为、也是无为。”的观点是错误的。并不是经论里讲的“与空相应”的双非双遣、离四句,依胜义谛讲的“非有为非无为”。而是落入了“与有相应”的“四句”中,成了“既是有为、也是无为。”
2,依世俗谛 。“第八识既是有为、也是无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经论皆说第八识是有为法,乃至成佛转识成智,名大圆镜智,无漏有为清净圆满,也仍然是有为法。不存在“既是有为、也是无为”的混乱观点。
佛法修学中,应当概念清晰,不要模棱两可,糊弄学人。否则就是自害害人、贻误终身。

譬如大梵天王是中性身,非男非女。有愚痴人不解此中道理,对大众言:大梵天王非男非女,所以大梵天王既是男人也是女人。此愚痴人所说甚为颠倒,不如实知故,起邪见故。
同样的道理,经论中依胜义谛说:第八识非有为非无为 。有愚痴人不解此中道理,对大众言:第八识既是有为也是无为。亦复如是,甚为颠倒,极为欺诳。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当远离此邪见,树立正见。

内容五:真如是无为法,如何理解“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许多学人在读到《坛经》里六祖惠能大师的偈子:“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都表示难以理解:明明自性就是真如,真如是无为法,又如何讲“真如生万法”呢?
学人如果把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区别与联系认识清楚了,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清楚明了。

1.真如是胜义谛,是第一义空。

真如生万法,是依胜义谛说。一切法真如,一真一切真,无有一法不是真如,无有一法不空,无有一法不寂静,无有一法不平等,无有一法不清净,无有一法不远离。
真如生万法,其实无所生,以法皆无生,故说真如生。
若有法可得,不说真如生,以法不可得,故说真如生。
以法无所有,平等寂灭空,以法皆空性,故说真如生。
真如是法身,一真一切真,法法皆平等,故说真如生。
生而无所生,是真胜义谛,寂灭第一空,平等自性身。
如《大般若经》中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卷第五百六十九;第六分法性品第六

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清净不变如虚空无等等,一切三界无有一法所能及者,遍有情身无与等者;清净离垢本来不染,自性明净、自性不生、自性不起。

经中记载明确,要“如实知见诸法不生 ”。在这个前提下,讲“真如生万法”。一切法无生,生而无所生,所以说“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因为一真一切真,法性皆平等,一切法真如,是故真如是法身。所以大众学人一定要以胜义谛的角度来理解“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亦如《占察善恶业报经》中云:

《占察善恶业报经》

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

《大乘起信论》

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

觉一切法空者名为菩提。菩提者名觉一切法空。空者即是菩提。如是空无相无愿,无作无行,无依无生,无取无处。觉如是法者名为菩提。如果只是觉人空,得二乘菩提;
如果在觉人空的基础上,还能觉法空,得大乘佛菩提。世尊常说人空、法空,我们应当信受奉行。
一切法空故,无有一法可得,无有一法可生,一切法真如,故说真如生。诸法真如生的意思就是:诸法皆无生。(诸法包括:八个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依大乘胜义谛 ,诸法皆无生,不说因缘生。
依世俗谛而言 ,诸法因缘生,亦随因缘灭。
如《大乘入楞伽经》中云:

《大乘入楞伽经》 大周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 敕译 卷一;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本来无有生,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譬如虚空花;
离能取所取,一切迷惑见。无能生所生,亦复无因缘;
但随世俗故,而说有生灭。

此中道理,行者应当仔细体会,深刻理解。如果是初学大乘不久,就把上面的经典原文多读诵几遍。此是大乘第一义谛,第一义空。
此中现观亲证,要在初地以上,以亲证二空所显真如故,如实通达。虽然三贤位不能实证一切法真如,但是理上通达还是可以做到的,可以如实信解。
如果是初学佛法,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都说一切法空、寂静、无生,我怎么见到处处是法、处处有生?
那是因为没有证到无生法、没有般若智慧现观的缘故,不能照见五蕴皆空,不能现观诸法空相。
真相与幻象,中间隔妄想,若除颠倒想,处处见真相。
水枯明珠现,云散日月光,翳去诳花尽,春来百花香。
若能发起种种智慧现观、证无生法,即能现见诸法空性、无我性、寂静性、无生性,一切法平等寂灭,经典所言真实不虚。
譬如行者发起因陀罗网现观之后,即能现前观见一切法如影、如响、如梦、如幻、如阳焰,一时顿见人法皆空。
因为众生有种种无明烦恼的缘故,要依次第方便引导,不要总想着一步登天。一步一个脚印,先从理上正确了解,然后事上渐渐增上而实证。
以上是按胜义谛说,依于无为法真如。如果依世俗谛,依于有为,则说第八识生万法。
如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中记:“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

且唯识作为大乘无我观之一,最后观行的结果也是照破八识虚妄,一切法无所得,证圆成实性真如。虽然摄法所归之处不同,结果相同,皆是演说二空,证真空性。如《大乘入楞伽经》中云:

《大乘入楞伽经》 大周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 敕译 卷第六;陀罗尼品第九

依于藏识故,而得有意转;
心意为依故,而有诸识生。
虚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
定者如是观,通达唯心性。

虚妄所立法,即是藏识、意(第七识)、六识等。心性者,即是真如。非是世间诸法在真心内别有其体,深入观行即知:尽法界所有,虚空大地,情与非情,全是一味妙明真心,凝然清净不增不减,是故说:通达唯心性

2.第八识属于世俗谛,是依他起性之本。

真如法身无量功德,由八识来展现,第八识也是真心所显之相、用。第八识含藏一切染净法种子故,称为种子识。此第八识,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暴流生灭不停。前七识之法种亦由第八识来含藏,是故依世俗谛,说第八识生万法。
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论》说: 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炷与焰,展转生烧;又如束芦,互相依住。
亦如《成唯识论述记》中云:“若生名变。种子第八识生七识等,并名为变。七识生第八,亦名为变。
经论中有明确记载:第八理应是识性故,亦以第七为俱有依,是谓此识为因缘用。
如窥基大师《述记》说:“第八所依唯亦一种,谓第七识。第七若无八不转故。

是故阿赖耶识是缘生法,众缘所生,恒转如流水,属于依他起性。由于阿赖耶识含藏一切染净法种子故,说阿赖耶识是依他起性之本,譬如树根,是茎等本,称之为本识(或称根本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名种子识。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名执持识。
此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切法,等为依止,故名为缘。谓能执持诸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故,即变为彼,及为彼依。变为彼者,谓变为器世间及有根身。为彼依者,谓与转识作所依止。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即第七识)为依止故,意识(即第六识)依之而转。

由有此种子识,有诸趣者,谓有善恶趣。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流转法(也就是业种、烦恼种等),令诸有情流转生死。
由第八识有如是等义故,依世俗谛,建立第八识为本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能摄一切法者,谓藏诸法种子。能生一切法者,谓诸法种子遇缘现行,出生根尘、七识、器世间等。

孤因不生,独缘不起,并不是:唯一因生一切果。如《大乘广百论释论》中说:

《大乘广百论释论》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

是故异类虽得相生,而非一因生一切果。卷第五

讲第八识能生一切法,千万不要认为是第八识一个法出生了五根、六尘、七识等法,而是第八识作为因,依种种缘,出生了五根、六尘、七识等法。
诸法种子是诸法的亲生因,第八识含藏诸法种子;以能持万法种故,于因果位中,第八识皆为根本依。
真如不生不灭,非识所变,是诸法实性,故非识所生,不在此列。但是真如是诸法实性,如果没有第八识,也就不会有七识及现象界的诸法,若无诸法则不可说有“诸法实性”可证可得,是故真如虽非识变,亦不离识。
若无第八识,则唯清净真如法界,非空非有,远离二边,无余涅槃界里无有一法可得安立。
第八识含藏诸法种子,也含藏第八识自身的种子。含藏诸法种子的是第八识的自证分,此是第八识的识体,第八识自身的功能差别亦由此含藏。如《成唯识论》中云:

《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造

如是八识及诸心所,定各别有种子所依。卷第四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造

唯能引自果者,谓自种子但引自果。如阿赖耶识种子唯能引生阿赖耶识,如稻谷等唯能引生稻谷等果。卷第二

藏识与七识互为因缘,犹如束芦俱时而有,展转相生如太极图,第八识的体(即其自证分)为所依止,或由业力或由愿力,相续流注不曾暂息。以“因陀罗网现观”知见力故,能于此事少分了知,地上菩萨多分了知,唯佛无碍一切尽知。于佛如来圣道法中,乃能断此流转因缘,获得解脱出离生死。


小结:以上五个方面内容的探讨,可以防止学人横生枝节,走入岔路。这些内容都比较重要,学人务必整理清楚,弄得明白。

当时有人投稿于山人,记不清谁人之作。当时工作繁忙,收纳之后,“兀兀尘埃久待时”,今日整理文件发现,知见可用,发出来,用飨壮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普德海幢 的頭像
    普德海幢

    普德海幢

    普德海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